張喬(生卒年不詳),今安徽貴池人,唐懿宗咸通年間進士,與許棠、鄭谷、張賓、喻坦之、任濤、溫憲、李昌符、周繇、劇燕、吳罕、李棲遠等十二東南才子,活躍晚唐宣宗至昭宗年間,時稱「咸通十哲」(或稱芳林十哲,實為十二人)。
張喬有詩〈送鄭谷先輩赴妝州辟命〉:「看花興未休,已散曲江遊。載筆離秦甸,從軍過洛州。嵩雲將雨去,汝水背城流。應念依門客,蒿萊滿徑秋。」「辟命」即是國君徵召任官。黃巢起義亂朝,張喬終隱九華山。
見〈書邊事〉:「調角斷清秋,征人倚戍樓。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遊。蕃情似此水,長願向南流。」詩譯號角吹斷深靜初秋,征人獨倚邊防城樓。春風對拂昭君青墓,晚夕西掩疆城梁州。廣垠浪漠沒有兵擾,邊防要塞仍有客遊。蕃民有情長如此水,但願永日向南奔流。
「調角」是軍中號角,「青冢」為昭君墓,位內蒙古呼和浩特,傳說秋草凋零,唯昭君墓常青,故名,號「青冢擁黛」,呼和浩特八景之一。「梁州」即是涼州,甘肅省西北河西走廊東,古絲路重鎮。吐蕃常侵河西走廊,是唐朝對外戰爭的主要對象,此詩盼望邊塞寧靜,戰事止息。
首聯以「斷」字表現號角的威嚴與戍軍的嚴整,調角盡顯清秋,有聲有景。征人與戍樓是邊防守城中的聚焦風景,極目遠望,嚴防中稍釋悠閒;頷聯以春風青塚與白日梁州相對,雲淡風輕的安定氛圍;頸聯以大漠無兵對應窮邊客遊,沒有吐蕃入侵,遊客樂遊此地,為末聯鋪續願景:永日和平。
另見〈河湟舊卒〉:「少年隨將討河湟,頭白時清返故鄉。十萬漢軍零落盡,獨吹邊曲向殘陽。」詩譯少時隨隊討伐外族入侵,頭髮星白才返鄉。漢軍多已零落,獨我吹奏邊歌,自攬晚陽。湟水源自青海,在甘肅與黃河相匯。湟水流域與黃河合流稱「河湟」,唐朝與吐蕃的邊境。不同〈書邊事〉的安樂自在,此詩頗受與吐蕃征戰之苦,久戍倖存,唯我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