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詩話】盛唐文壇詩天子—王昌齡

吳東權 |2013.10.31
4362觀看次
字級

唐代詩人中,王昌齡以絕句著稱,他和王之渙、高適、孟浩然齊名,與李白、綦毋潛、崔顥、岑參、李頎等詩人為友。

他有好幾首詩被選入現代的國文課本中,所以讀者對他一定不會太陌生,例如〈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以及〈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相信很多人都會背誦得朗朗上口,可見他的詩的感染力之大。

王昌齡(西元六九八——七六五年),字少伯,江寧人,玄宗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時年二十九,授氾水尉,七年後中博學鴻詞科,官祕書省校書郎,後貶為龍標尉,後人稱「王龍標」。安史亂起,辭官返鄉,刺史閭丘曉忌其才,藉故殺之,死年六十七歲,留下詩作一百八十多首。

他的詩可分為四類:一為邊塞詩、二為送別詩、三為宮怨詩、四為閨怨詩。精於七絕、擅長捕情、緒密思清、字順句清,尤其是邊塞詩,幽咽悲壯,慷慨激昂,可謂深入淺出,曠世無儔。

明朝胡震亨撰《唐詩癸簽》中云:「少伯天才流麗,音唱疏越,七言絕句,幾與太白比肩,當時樂府採錄,無出其右。」故當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七絕聖手王少伯」,甚至是「詩天子」之美稱,可見其詩風之健,名氣之盛。

王昌齡用冷靜的檢視,客觀的表達,深入的探討,委婉的筆觸,將邊塞戰爭的苦況,宮中和閨中怨女的情緒,藉詩句闡述出來,令人為之同感,不愧是夫子聖手。試看他的邊塞詩代表作: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捲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在沙塵暴中,連旗幟都飄不起來,在如此惡劣的氣候中展開夜戰,而且生擒酋首,那種氛圍,被王昌齡描寫得多麼輕鬆、把官軍形容得多麼英勇慓悍!但是,他有時也在詩中批評邊將的無能,以致犧牲了許多士兵的生命,請看這一首: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這首詩顯然是藉古諷今,檢討邊疆多少長征的壯士都回不來,如果能有個像漢代李廣那樣的將材,就可阻絕胡馬越過陰山,那該多好啊!

由於唐時對邊塞屢屢用兵,以致「萬里長征人未還」。這些壯士留在家中的妻小,日夜思念,愁腸紆縈,王昌齡體察入微,深切了解她們的心情,遂有閨怨詩與宮怨詩的描繪。他用深刻的、犀利的、細膩的、感性的筆鋒,寫出許多令人感傷歎息的七絕詩來,試舉其一二:

香幃風動花入樓,高調鳴箏緩花愁;

腸斷關山不解說,依依殘月下簾鉤。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詩中不用婦女垂淚啼哭的形容詞,不提相思失眠的痛苦,卻真真切切地呈現了閨中婦女思君的情狀,讓讀者自己去想像,真不愧是七絕聖手的功力。

此外,他又為三千後宮佳麗叫屈,藉宮怨詩為她們打抱不平,請看這些詩句:「西宮夜靜百花香,欲捲珠簾春恨長」;「誰分含啼掩秋扇,空懸明月待君王」;「金爐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王昌齡為「君恩如水向東流」的宮中佳麗,吟出了她們的心聲,道出了她們的淒清,令人為之嘆息。

《唐才子傳》載:「王昌齡以刀火之際歸故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之。後張鎬按軍河南,曉愆期,將戳之,辭以親老,乞恕。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丘曉大慚沮。」張鎬總算替王昌齡報了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