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與圖/吳德亮
文與圖/吳德亮
今年春天,梅門藝文天地舉辦的「百壺百福」展覽中,一把滿布《心經》的段泥壺赫然在列,從壺蓋上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黑底本色陽刻大字,到壺身上方的浮雕諸佛合十相連,居中的心經則趺坐蓮花之上。堅韌的風骨加上流暢的大氣,透出莊嚴的佛家情懷,彷彿要透過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結合心經的意象,漱去腦滿腸肥的貪婪,回復茶人自性的清淨自在。湊前看個仔細,果然是已故陶壺大師陳文全的作品,高達一六八萬台幣的天價,堪稱百壺展中的最高收藏價格了。
西湖陶坊 訪辨真偽
趕緊打電話跟他的遺孀尤美姊道賀,彼端卻傳來十分淡然的反應,說展出的壺並非她所有,而家中也僅存三把傳家之作,從未有割愛的念頭。對於近年在外流通屢創天價的傳聞,似乎也不怎麼在意。
因此我特別在數日後前往鶯歌文化路上的「西湖陶坊」,希望能在尤美姊口中問個究竟。她說西湖陶坊是陳文全生前所創,作品壺底且都有「西湖陶坊陳文全刻」落款字樣。九○年代陳文全聲名如日中天,所創作的經文壺每把價格都在四、五十萬元左右,也曾締造百萬以上的天價紀錄,依然供不應求。不過她話鋒一轉,說當時儘管拉胚技法純熟快速,但鏤刻經文卻頗為耗時費力,每把約須費時一個月以上,因此作品並不多,加上不善理財,離開時還負債千萬。
尤美姊略帶哽咽地說,兩人於一九九○年結婚,陳文全還帶著前妻所生的三個小孩,加上兩人婚後所生的兩個,一九九五年猝逝時,共五個孩子需要扶養,除了龐大的債務與教育經費,還得侍奉年邁的婆婆,生活的壓力讓她喘不過氣來。因此陳文全留下的作品,除了前妻於翌年領回三個孩子分走部分外,大部分都售至收藏家手中,自己僅留下三把大壺,包括一把《太上感應篇》壺、《佛說阿彌陀經》壺,以及一把以篆刻印章組合呈現的《心經》壺。
徵得她的同意,尤美姊小心翼翼地自樓上儲藏室,將三把壺外加一個《心經》小缽與兩個陶盤,「抱」下來讓我拍照。透過明亮的燈光仔細端詳,果然在柔美的壺面上看見細膩的刀法,字體端莊有力,段泥的韻味尤與超然世外的《心經》不謀而合,讓人達到法喜充滿的心靈交流境界。篆刻表現的經文,大多為隸書,少數為行草,尤美姊說老公從來無須以毛筆抄寫,而係直接鏤刻經文於素胚上,書法與雕刻的功力令人驚嘆。
經文雕壺 本土先河
虔誠向佛的陳文全,一九五六年出生在新北市鶯歌,從小耳濡目染習陶,一九七八年正式製壺,並以隸書雕壺見長。一九八五年開始投入壺雕佛經創作,開啟台灣本土經文雕壺的先河,作品曾獲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台北故宮博物院等典藏。
陳文全於從篆刻《大悲咒》、《心經》、《地藏經》等經文,到創作十八羅漢套壺、八仙彩套壺、梁山泊一○八條好漢套壺,甚至文字較多的《長恨歌》、《金剛經》等套壺,文字大小與排列都恰到好處,刀法融入壺藝,結合了茶文化、宗教文化、古文學、書畫、金石、篆刻等眾多文化元素,表現「茶中有禪機,禪中有茶香」的境界。
其實宜興紫砂早有經文壺作傳世,但大多為兩位工藝師的聯合創作,如宜興工藝大師譚泉海就曾為范洪泉、張紅華等名家製壺雕刻《心經》。台北陸羽茶藝中心也曾推出王文玉設計的蓮花心經壺,在古樸圓潤的造型中,表現出《心經》的清淨圓融。但從煉土、拉胚、篆刻至燒窯,全憑一己之力成就經文大氣的,陳文全應該算是箇中翹楚了。
意外驚喜 發現遺珠
就在我專注地攝完照片,尤美姊將三把大壺「請」回樓上的同時,忽聽得她驚喜大喊,原來在滿布灰塵的一只久未開啟的紙箱內,竟然發現兩把以為早已流出的小壺,分別刻有觀自在菩薩法相與《心經》的朱泥壺,與一把刻有《金剛經》部分經文的段泥壺。她開心地表示,或許因為我滿懷誠意來採訪,老公才特別給她大驚喜吧?
深鎖的玻璃櫥櫃裡發現幾把壺,造型頗似陳文全的風格與手法,壺面卻不見經文,只有線條俐落的牡丹或竹,將壺身點綴得繽紛亮麗,讓我深感好奇。尤美姊眼眶一紅,說那是陳文全仙逝後留下的幾箱素胚,每當思念湧上心頭,原本習畫的她便取出一把隨意刻繪,隔著兩個不同時空與老公共同創作,幾個月下來將遺作一一完成,也讓自己的心境逐漸平復。
隨意瀏覽店內,台灣當代陶藝名家的作品多得令人吃驚,還有成排吊掛的茶人服飾,仔細逛完可能要花上半天,進門的客人也多抱著尋寶的心態前來,儘管店內因展品太多而略顯凌亂,卻是網路上人氣超高的陶坊。在她充滿自信的臉上,我彷彿又看見台灣女性無比的韌性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