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百科】閒話古今的大學

辛銳 |2013.10.22
1156觀看次
字級

「大學」這個稱謂是如何來的?

中國古代就有「大學」,不過此大學非彼大學。一般而言,古人說的「大學」是一部典籍。《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從此《大學》成為儒家經典。至於《大學》的作者,二程認為是「孔氏之遺言也」;而朱熹則認為是孔子、曾子以及曾子學生合著的。

其次,大學即「太學」,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疑似大學,是全國最高教育機構,始設於漢代。而地方也開始設立郡學、州學、府學、縣學等,是供同齡學生學習的官辦高等學校,相當於不同階級的公立大學,初階大學學業出色的學生,可以進至高階大學學習。

漢之後太學分科愈來愈精細,到隋唐以後太學改為「國子監」;唐以後又出現「書院」,書院可分為大學部、小學部,有些並不嚴格區分,有官辦,有私立,不少是私辦官助。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應天府書院、嵩陽書院、石鼓書院、茅山書院等都是著名書院的代表。

現代大學起源於歐洲,最早出現在八世紀末,它是社會找到全方位知識的進路。

大學的拉丁文名字Universitatis,是「合眾為一」之意。這一時期,歐洲逐漸從戰亂陰影中走出,他們從阿拉伯人那裡如飢似渴地學習祖先創立的文明,大學也由此誕生;在更早期,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於西元前三八七年在雅典附近建立Academy,教授哲學、數學、體育,這被一些人認為是歐洲大學的先驅。中世紀,普羅尼亞大學、巴黎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相繼創立,這些大學一、二年級的「初階」是以人文為主,三、四年級的「進階」則是學生可以深入自己愛好的科目。

一八一○年,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建立柏林大學,將研究和教學結合起來,並確立了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的原則,這被認為是現代大學的開端。此後,大學逐漸風行世界各地。

中國的第一所現代大學是一八九五年成立的「北洋西學學堂」,也叫「北洋大學堂」,即今「天津大學」。盛宣懷,這位鼎力協助李鴻章在天津發展洋務運動的實業派,是北洋大學堂的創辦人。

有趣的是,大學在大陸常被比喻成「象牙塔」,這是怎麼回事呢?象牙塔出自《聖經》,原意用來描述新娘美麗的頸項。這個詞後來被運用到社會生活的各方面,主要是指自隱於夢想之境、逃避現實生活的世外桃源。如此看來,大學和象牙塔還真是天生一對哩。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