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源律師問大珠慧海禪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否?」禪師答:「用功。」有源問:「怎麼用功?」大珠慧海道:「飢來食,睏來眠。」有源又說:「所有的人都如此,怎麼算是用功呢?」大珠慧海答:「那不一樣,他們吃飯時不肯好好地吃,百般思索;睡覺時不肯好好地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啊!」可知,悟境的前後,主要在訓練自己的正念分明。
本課課文,講的是如何改善現代人失眠狀況的「睡經」;而佛陀教導弟子如何離開昏沉障礙的《離睡經》,統統不離「正念」:一念專注,發心睡覺,便能當睡則睡,當覺則覺;斷一念分別,則能遠離昏沉暗昧,心力充足。佛法的唯識學派中,就把睡眠列在「不定心所」,即睡眠若能恰如其分,則助益潤澤身心,增長善法;若過多或過少,都會衰耗身心,增長煩惱。
《大寶積經》中,佛陀對彌勒菩薩說,修行人應該善於觀察過度睡眠的二十種過失,如:會讓人煩惱纏縛、身體沉重等等,能如此觀照,則能精進前行,努力奮發。可見一個人的精神力,也不一定在於睡眠,而在於心念是否清淨。
常有人跟星雲大師說:「大師,您太忙了,休息一下吧!」大師總是一句:「忙,就是營養。」大師說自己從小時候開始,就忙著幫大人插秧、除草;忙著和同伴抓泥鰍、玩紙牌、說故事。到了佛學院念書,則發心出坡作務,為老師的一句話,忙得上山下海,不但忙出無限法喜,更在無形間培養體力與耐力。
過去有兩個年輕人,對工作多有抱怨,尤其不能忍受老闆態度惡劣,決定到寺廟請教法師,法師只淡淡說了一句:「不過一碗飯。」結果某甲選擇不為五斗米折腰,另闢新天地,十年後成了農業專家;而某乙以為法師要他們忍一口氣,所以繼續留在原公司,成了總經理。兩個人相約再回去找法師論對,究竟誰是誰非?法師一樣只說了五個字:「不過一念間!」一念之間,就決定了生命不同的方向。
佛學院學生選擇跟隨大師的腳步,在解門的課程之外,學習服務大眾,有兩千人的菩薩戒會、上萬人的水陸法會,還預計於十一月到新馬地區參與梵唄讚頌,因為心中有大眾、有常住、有大師,也就忙得來不及煩惱,反而淬鍊出生命的光華。生活中忙得歡喜踴躍,倒頭安心就睡,何嘗不是快樂的修行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