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言素行7》拈花微笑

劉阿榮 |2006.12.06
689觀看次
字級

宗教文學喜歡用花與葉來形容,例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將大千世界與如來自性,內外相稱,理行不違。有時候還會用「一花開五葉」來描述法脈流衍,宗門永續的義諦。

根據佛典《大梵王問佛決疑經》所載,有一次,大梵天王於靈鳩山以一枝金色波蘿花獻給佛陀,恭請佛說法以利益眾生。釋迦牟尼佛應請登座,但未說一言,僅以手中波蘿花展示於眾,眾皆不解,此時唯佛陀身旁之摩訶迦葉「默然神會,破顏微笑」,佛知其心契,乃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附囑摩訶迦葉。」這一段「拈花微笑」的故事,具有濃厚的宗教神秘色彩,正為禪宗「教外別傳」,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無言之道立下基礎,迦葉也被奉為禪宗西土(印度)第一代祖師。至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傳給第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時,囑咐達摩將「正法眼藏」傳至中國,是為中土禪宗初(第一代)祖。

據說達摩抵達中國,當時南朝梁武帝蕭衍篤信佛教,派人專程迎達摩到金陵(今之南京),蕭衍自認為他對佛教有很多「貢獻」:建寺(杜牧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度僧、寫經、造像……等,就請問達摩,做了這麼多「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這些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再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達摩卻答:「廓然無聖」。雙方機緣不契,並未多留,達摩乃北上嵩洛,凝心壁觀,摒除雜念,外止緒緣,內心無端,證悟如來。上述宗門事蹟,把歷史真實與後世禪師們的想像揉和在一起,成為後人探討禪宗的歷史、哲學與文學之題材。

從教育的觀點來看,禪宗強調的證悟心契,是對治當代「知識擴張」、「文化工業」量產,心靈桎縛時代的良方,當我們看到國內中、小學教育不斷地以「填鴨式」反覆練習方式,使學生強記若干片段知識,卻少了思考反芻的機制。即使是大學教育,多數學生也還停留在記誦層次,無法宏觀通鑑,對知識旨趣作整體理解,更談不上「照見真如本性」的覺悟。當然,缺乏「拈花示眾」的大智慧引導者也許更是主因,時下對所謂「好教授」的定義,往往偏重於「研究論文」的成果,至於在教學上的用心,對人才的啟發,似乎不容易獲得同等的重視,重研究輕教學,也許是我們高等教育的隱憂。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