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造成過敏的危險因子至今仍未完全明瞭。國家衛生研究院發現,出生一年內服用抗生素或退燒藥,嬰幼兒未來發生異位性皮膚炎、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機率較沒有服用者增加,最高達兩倍,研究結果刊登在《國際流行病學期刊》。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長熊昭、副研究員蔡慧如的研究團隊與成大醫院醫師王志堯的研究團隊,利用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的資料,分析出生一年內服用抗生素或含acetaminophen成分解熱劑(退燒藥)與未來增加過敏免疫疾病風險的關聯性。
研究分別分析一九九八年出生的二十六萬三千六百二十名嬰兒、二○○三年出生的九千九百一十名嬰兒,在出生一年內服用抗生素或解熱劑的情況並追蹤到六歲。
蔡慧如說,研究結果發現嬰幼兒出生一年內服用抗生素,日後(兩歲以後)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的風險是沒有服用抗生素兒童的一點六一倍、一點三八倍及一點四一倍。此外,若出生一年內服用解熱劑嬰幼兒,日後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氣喘、過敏性鼻炎的風險是沒有服用解熱劑的二點○二倍、一點六六倍及一點七倍。
研究也發現,無論是異位性皮膚炎、氣喘或過敏性鼻炎,出生一年內曾服用抗生素及解熱劑的兒童發生過敏性疾病機率最高,只服用其中一種藥物的發生率次之,不曾服用兩種藥物最低。蔡慧如說,研究結果可提供臨床兒科醫師開立處方參考,同時也提醒家長正確的用藥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