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素(約769-819年),字繪之,符離(今安徽宿州)人。貞元十四年進士,榜博學宏詞科,為武寧軍從事,後任司勳員外郎,又任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明‧胡應麟《詩藪》云:「江甯(王昌齡)之後,張仲素得其遺響,為武寧軍從事,〈秋閨〉、〈塞下〉諸曲俱工。」
見〈春閨思〉:「嫋嫋城邊柳,青青陌上桑。提籠忘採葉,昨夜夢漁陽。」巧麗的城邊柳樹,路傍青翠桑葉。空自提籃,兀忘採桑,昨夜沉思,竟夢良人征戍之地。
本詩於春天對戍夫綿思,女子採桑忘葉,形象鮮明,畫外餘音具足。漁陽出現在戰國燕國,位漁水(白河)之陽,故稱漁陽,即今津薊縣,秦、漢、魏、晉治郡。西晉將漁陽郡與東漢廣陽郡併為燕國。
「嫋嫋」是人如柳條的象徵姿態,「青青」是廣闊春意的渲染,以雙重疊詞的美麗春景對襯寂寞女人心;「陌上桑」是漢樂府詩,見南朝.沈約《宋書.樂志》題〈豔歌羅敷行〉,南朝.徐陵輯《玉台新詠》改題〈日出東南隅行〉,原詩片段:「羅敷善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繫,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另,〈秋思〉其一:「碧窗斜日藹深暉,愁聽寒螿淚濕衣。夢裡分明見關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碧窗攬映殘月,寒芒攏攝一派淒清。蟬鳴悲切,淚沾襟袖。夢起思緒至關塞,猶見夫君值戍,卻又不知丈夫駐防的金微在何處。「寒螿」,即寒蟬,漢代王充《論衡.變動》:「夏末蜻蛚鳴,寒螿啼,感陰氣也」,此處借代秋蟲;「金微」,即今阿爾泰山,邊塞戍守所在。
又,其二:「秋天一夜靜無雲,斷續鴻聲到曉聞。欲寄征衣問消息,居延城外又移軍。」秋夜靜寂無雲,鴻雁聲鳴斷續至天明。盼寄征衣與夫,故打探消息,豈料丈夫駐軍居延又移防。
從〈春閨思〉到〈秋思〉的良人未還之念,亦是王昌齡〈閨怨〉之流:「閨中少婦未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