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美食家,也是料理達人,並具有台大醫院治療飲食廚師資歷的柯俊年,在烹製一道道美食的同時,除了講究食材,對佐料和流程也絕不輕忽,尤其反對一味追求口感的大火熱炒方式,因為竄著白煙的油鍋,潛藏著油脂劣化、傷害健康的危機。圖/本報資料照片
既是美食家,也是料理達人,並具有台大醫院治療飲食廚師資歷的柯俊年,在烹製一道道美食的同時,除了講究食材,對佐料和流程也絕不輕忽,尤其反對一味追求口感的大火熱炒方式,因為竄著白煙的油鍋,潛藏著油脂劣化、傷害健康的危機。圖/本報資料照片
■既是美食家,也是料理達人,並具有台大醫院治療飲食廚師資歷的柯俊年,在烹製一道道美食的同時,除了講究食材,對佐料和流程也絕不輕忽,尤其反對一味追求口感的大火熱炒方式,因為竄著白煙的油鍋,潛藏著油脂劣化、傷害健康的危機。
水炒 安全法寶
「炒菜鍋熱油的瞬間溫度,可高達400℃,一般鍋面導熱也在200到300℃。」柯俊年分析,以初榨橄欖油(Extra Virgin Olive Oil) 來說,冒煙點約為180℃,只適於中火炒和涼拌,而棕櫚油的冒煙點為200℃、芥花油和葵花油約210~230℃、苦茶油和玄米油約在250℃。
衡量家庭炒炸的需求,和油脂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營養素,他建議倣效日本家庭愛用的調和油作法,以70%玄米油、30%麻油的配比混合,對應各種烹調方式。
不管用的是什麼油、冒煙點高或低,水炒法是保障安全的法寶,方法是鍋內先放水加熱稍滾後,再放入油,把炒菜溫度降低到100℃左右,就不會碰觸到任何食用油的冒煙點了。
CNS 標準檢驗
橫掃夜市的「黑心醬油」事件,讓外食族和婆婆媽媽們同感驚心,柯俊年指出一條食安渠道,那就是選購通過CNS國家標準檢驗,由釀造公會核發標章的「純釀造甲級醬油」,就可放心避開速釀和混合醬油。
「純釀造」保證了醬油的天然來源,至於醬油的品質,則由含氮量決定。這是因為豆、麥的主成分都是蛋白質,而蛋白質的成分是氮,高品質的甲級醬油規範,黃豆醬油的含氮量每100ml須在1.4g以上,而黑豆醬油為1.2g以上,所以醬油瓶上的含氮量標示,很可作為採購的依據。
在《本草綱目》中記有一筆的醋,近些年從調味佐料晉身為養生飲品,讓消費者也更願意以較高代價選購釀造醋,遠遠避開合成醋。
傳統釀造方式分為兩大類,開缸式固態釀造法形成了色重的黑醋,以鎮江烏醋為代表;台灣則一律為閉缸式液態釀造法。
被許多人歸類為黑醋的台灣烏醋,柯俊年指出,其實是米醋調合香料、糖、醬油及其他食材而成,所以素食者選購時,一定要查明是否含有蒜頭、洋蔥、蔥等禁忌成分。
釀造醋的製作程序繁複、時期長,但在科技的協助下,傳統日曬靜置的釀造法,逐漸被通氣攪拌的速釀法取代,好處是可以大量生產、平價供應,缺點是香氣易失。
平價精鹽 最OK
調味料界的元老、挑逗味蕾的功臣──食鹽,跟著時代的巨輪前行,有了多元面貌;精鹽、海鹽、低鈉鹽、岩鹽、竹鹽、玫瑰鹽……林立貨架。柯俊年說,「食鹽的來源,其實不出海水蒸發和鹽礦開採,也就是海鹽、岩鹽之分。」
無論海鹽、岩鹽,主要成分都是氯化鈉,另含硫酸鈉、硫酸鎂、氯化鎂、氯化鉀、碘及鐵等礦物質,但當精製海鹽的純度愈高時,其他礦物質含量愈少,也就僅剩鹹味。
說到廚房常備的料理鹽,柯俊年的回答明快「最平價的精鹽就OK了。」他表示,民眾都已經知道鹽的攝取不能過量,而低鈉、減鈉鹽少了鹹味之後,反倒讓人容易鬆懈戒心,逾量食用,所以他認定上上策就是「少吃為妙」。 (更多內容,請閱《2014素食地圖》,福報文化即將出版)
清水→鮮湯 速食調味包 問題大
標榜即沖即食、低卡健康的蔬菜湯,鈉含量竟高達1266毫克,超過國人每天建議攝取量2400毫克的一半;政府抽驗市售泡麵,更有含鈉量達到2900毫克的,問題都出在附在湯品和泡麵內的調味料包。
能讓清水變鮮湯的調味料包或調理包,屢經民間實驗證明,不單是鈉和脂肪的含量過高,在經過高溫滅菌、真空包裝的程序後,無論是肉?原含的維他命B、鐵質,或是蔬菜所含的維他命C、維他命A,早已蕩然無存,營養價值極低。
營養師警告,鈉含量攝取過多,容易造成水腫、心血管疾病、腎臟病,甚至鈣質流失,更可怕的是,喝起來不鹹,不代表鈉含量不高。而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成年人每日食鹽攝取量應低於5公克,亦即每日鈉攝取量應低於2000毫克,而兒童從2歲以上就該控制飲食中的鈉含量,以免長大後易罹患高血壓。
減半食用調味料包,固然是消費者的自保之道,但根本之計還是在食品製造商降低食鹽的用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