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米食連續出現進口低價米混充台灣好米,標示不實,含雜物太多等事件,米食王國發生這種事,舉國憤慨。農委會近日推出多項新決策或新構想,企圖挽救市售米品質與國人信心。看來並沒有對症下葯,反而引發更多新問題。
由於發生混米的業者都是國內知名大糧商,產品市占率高達三成,因此農委會祭出的「第一箭」是,決定廢止糧商執照,讓大、中、小糧商,甚至個體戶農民都可以自種自銷;讓國內食米市場回歸市場機制,由消費者對包裝米品質投信任票。
這套辦法看來合理,但執行卻有問題。就食品管理原則言,塑化劑風暴的經驗顯示,「擒賊先擒王」,找到源頭遠比市面稽察重要而有效。農委會要廢止糧商執照,等於是讓市場上百花齊放,百米雜陳。對於消費者,是暴露在更大的食米品質風險中,不肖糧商更百無顧忌。農委會也沒有足夠人力全面稽察,個體農戶更沒有包裝、行銷的能力與財力,屆時又重落入糧商把持的困境中。
農委會管理食米品質的第二箭是,準備要求小吃攤、便當店等凡是提供米飯的業者,都要標明用米產地、比例等。這一箭射得更遠!試想,農委會管得了大街小巷的雞肉飯、魯肉飯是用什麼米嗎?生米源頭鬆綁了,再來要求店裡的熟飯要標示產地,豈非本末例置。食品安全主管單位衛生福利部就不客氣的說,「窒礙難行」。
農委會的第三箭是,準備開放引進農業外勞,以因應國內農村凋零、農民高齡化的缺工問題。目前國內農民平均年齡高達六十三歲,常看到婦女下田耕作,番薯田裡更有三個撿番薯的,加起來二百歲的高齡農民。
台灣農村勞力不足是長久以來的問題,如何補充確需解決。但開放外勞是否是唯一途徑,各界仁智互見。支持者認為可以疏解嚴重缺工問題;但農民也說,缺工只是播種、收割時節,一般時間並不需要大量人力。因為農業人力市場有季節性,而引進外勞則必須付出長期雇用成本,兩者有先天上的落差。
農委會打算開放農企業為第一波引進農業外勞的對象,但大型農企業已經有機械化耕作的能力,真正缺工的,是像崑濱伯這種個體戶老農,但他們是否有雇用外勞的能力?且專家擔心,屆時可能形成弱勢農民壓榨更弱勢外勞的諷刺與不公。因此勞委會也直言,這項政策言之過早!
綜觀農委會最近提出的救米食三箭,箭箭射偏。要消除混米,重點是,對擁有糧商執照的大企業加強稽察、加重罰責,而不是大開方便之門。要解決農村缺工問題,引進農業外勞要防止農企業強者更強,個體農戶弱者更弱的逆向發展,不如設法扶植、鼓勵國內青年人力的投入,兼可收引進新農技、提高愛鄉土的效應。
農委會動腦筋解決問題的用心,應予肯定。但政令出門,必須先經過周延的評估,不能脫離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