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橋流水居庸關

文與圖/鄧榮坤 |2013.10.09
1822觀看次
字級
在枋寮褒忠亭裡的居庸關。 圖/鄧榮坤
迎風搖曳的古樸吊橋。 圖/鄧榮坤

1

從楊梅出發,沿著秀才路往新埔的方向前進,穿越了汶水坑、九芎湖、大茅埔後就抵達新埔市區了。

新埔,舊稱吧哩嘓,曾經是平埔族打獵的荒埔。清雍正之前,新埔只有道卡斯族人活動於較平坦的荒埔,他們稱此地為吧哩角。由於清廷對於渡台開墾的政策時鬆時緊,直到乾隆四十九年,有十餘戶人家移居新埔後,逐漸產生了商業活動而形成市集。

客家族群入墾後,陸續將上游荒埔地開發成農田,種植許多稻作與蔬菜;相對於下游已開發地區而言,上游新開墾的埔地是新的荒埔,於是,稱之為新埔,而十九世紀初,新埔已成為蔗糖、茶葉和樟腦三大經濟作物集散地。

進入市區後,沿著中正路往竹北方向續行,過了新埔鎮公所後,右轉進入義民路後,約四公里,就可以順利抵達客家族群的信仰中心──枋寮褒忠亭。

枋寮褒忠亭依山而建,位於店仔溪台地上,坐北朝南,景色秀麗。

當地人對這片土地給予高度讚賞。因為前有鳳山溪,也有犁頭山餘脈庇蔭,是中國地理學上風水絕佳之地。

枋寮褒忠亭又稱為義民廟,保存著客家傳承的象徵,是台灣北部客家地區信徒最多的廟宇,桃園、新竹地區客家居民,分為十五大庄輪值祭祀,已成為客庄十二大節慶之一,每逢星期假日,這裡總是聚集許多遊客,尤其是農曆春節期間,從各地湧來的香客如織,將靜謐而莊嚴的宗教勝地,點綴得異常熱絡!   

2

從高聳的牌樓前,拾級而上。

色彩豔麗而宏偉的「褒忠亭」牌樓,牌樓上除了「成仁」、「取義」題字外,牌樓兩側題有一對詩句,是路過褒忠亭者拍照留念的焦點。

義行薄雲天捨身保國衛鄉緬懷英烈逾百載

民居安閭里遺澤育才敦教長享俎豆足千秋

回頭凝望,這一面的牌樓有「義以教民」、「褒善揚忠」題字,左右兩側的題字分別為:

義舉仗英豪掃蕩強梁安社稷

民情貴質樸協和閭里建家鄉

緩步進入褒忠亭,迎面而來的是寬敞的廣場,而古樸廟宇就在廣場邊,廟的左側是公園,廣場前的榕樹下,常聚集許多老人們在此聊天。

走過了寬闊的廣場,進入建築宏偉,形制結構完整,雕梁畫棟的褒忠亭,你會發現這裡的一磚一瓦隱隱透發出宗教特有的文化內涵,也陪我們走進歷史的煙流!

光緒二十一年,日軍占領台灣,褒忠亭被一把火燒了,火勢沖天。光緒二十五年,張坤和等人召集祭典區信徒,協議重建,獲得參加會議的人同意後,開始募款興建,直至光緒三十一年始告竣工。然而,今天我們所見到的褒忠亭不是光緒年間修建的原貌,由於年代久遠,廟宇破舊而於民國五十二年,曾再度整修過。

走進褒忠亭大殿,眼前所見的大木結構應為明治三十七年重修後之規模,而牌樓面的門楣上方為五彎連枋斗拱組,斗的造形為圓形,層層相疊,垂直面增加一道斗抱拱,更增添幾許的立體與華麗感。

梁下的短柱子,稱之為吊筒,將屋頂下來的重量由屋簷傳遞至龍柱或簷內的柱子,而褒忠亭的吊筒為八角形燈籠,各面鏤刻圓形櫺子,燈籠上飾以花草,吊筒上的豎材則雕以仙人,人物栩栩如生。

供奉於褒忠亭正中廳的義民神位,位於正殿中軸線上,左邊尚祀福德正神,右邊祀觀音佛祖,神農大帝及三山國王。廟內石柱對聯頗多,其中有一對聯曰:

本是負一荷鋤已得嘉名夢一字

即此忠肝義膽方能血食耀千秋

正廳前方,有清乾隆皇親題的「褒忠」黑底金字木匾,這也是「褒忠亭」的由來;「褒忠」黑底金字木匾上方,是總統馬英九題贈的「義風廣溥」的紅底金字木匾。

3

為了讓前往褒忠亭一遊的人有更多的去處,可以放鬆心情在這裡歇息,在廟旁、廟后建造一些涼亭、假山,將整座枋寮山規畫成一個具有觀光休憩價值的大花園。

七月,熾熱的午後。

走出褒忠亭大殿,左轉,繞進了廟後方的景觀中,除了涼亭外,看見了一座寬闊且長滿綠草,於乾隆年間重修的「粵東褒忠義民之總墓」的大塚。遠望,一片綠油油的。

埋在這裡的義民,曾參加林爽文事變之戰鬥而過世的客家人,清廷有感於義民軍協助平亂之功,先後頒賜了「義勇」、「懷忠」、「褒忠」三塊匾額褒揚,當時義軍領袖林先坤曾在清廷官員抵達紅毛港時,搭建榕樹門樓恭迎這塊敕旨,之後,將這些義民的骨骸葬在一起,永垂紀念。

繼續往前,在幾步之外,出現了一個也綠草叢生,書有「地靈人傑」的大塚。當地人稱之為副塚。

咸豐年間,台灣發生戴春潮事變,新埔地區的客家人又組織義民軍,投入清廷敉亂行列,死傷的人數不少,新埔士紳陳資雲等人,將散落的骨骸蒐集後,運往此處埋葬。

4

離開副塚後,繼續往前,跨過林蔭步道,可以前往古典美的拱橋、公園、居庸關。沿途蝶舞蜂飛,水聲潺潺,景色秀麗。

拐個彎,你可以看見以大陸為名的宏偉的居庸關長城,如龍盤據在褒忠亭的後方,捍衛著這片土地的靜謐。居庸關位於北京西北約六十公里,南俯京師,北拒塞外,自古即為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是萬里長城上最負盛名的雄關之一,明代碑記中,稱它為「天下第一關」。

徐行後,可以看見一座於二十幾年前非常夯,而目前暫時不開放使用的彩虹橋,仍矗立於陽光下,走過褪色的彩虹拱形橋,你會發現昔日的歡樂似乎在周邊縈繞。離開彩虹橋,是小橋流水,許多人在涼亭裡休憩,也偶爾有感人的母女餵食錦鯉的溫馨畫面;緩緩走過於風中搖晃的吊橋,快樂的心情開始搖晃起來。路過時,別忘了放慢腳步兜兜風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