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教育現場-微社交時代親子網路攻防

 |2013.10.05
1015觀看次
字級
據《中國網絡遊戲用戶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網路遊戲用戶中,十九歲到二十五歲是主要用戶,比重超過五成,十九歲以下的青少年占百分之十七。圖為正在山西太原舉行的動漫節上,青少年在電玩體驗區與競技區玩遊戲。圖/中新社

【本報綜合報導】孩子透過網路和手機擴展「微社交」,已然成為當今社會新現象,卻也橫生許多問題,新華社日前採訪多位年輕人和父母,報導親子在網路上如何展開「攻防戰」。然而,這些現象並不只發生在大陸,台灣也同樣有孩子躲在被窩裡,用手機軟體「Line」與朋友閒聊到半夜,嚴重到父母帶孩子到診所看診。

據新華社報導,愈來愈多的年輕人習慣用智慧手機與朋友交流情感、分享祕密,父母期望在網路平台也和孩子有更多的交流,但孩子卻不願「買帳」。他們為避開父母對他們的「網路偵查」,運用簡單的功能,像是設置「分組權限」、「黑名單」、「密友圈」等來加以應對。

今年剛滿十七歲的高中生何寧寧告訴記者,她非常後悔與父母加為「好友」,當初她是在爸媽的「多次請求」下,加了彼此的微博微信,她說,父母一天到晚跟她分享她不願意看的「養生文章」也就算了,最受不了的,是一有風吹草動,父母就不厭其煩地詢問情況,「我知道他們是關心我,出於善意,但是這種時刻的擔心讓我不自在,拉黑(封鎖)他們怕他們生氣,我只好在微博微信設置密友圈,把他們屏蔽,這樣我發什麼他們就看不到了。」何寧寧說。

此外,還有不少「八○後」子女也對新華社記者表示,網路社交場所本來是屬於同年齡人的聊天空間,父母積極參與,反而會「破壞」同儕之間的關係。

留給孩子自由空間

對此,不少父母表示很受傷、很委屈。「關注孩子的社交網站跟偷看孩子日記的性質不一樣,我只是想看看孩子在關注什麼。再者,我也害怕孩子在社交網站透露太多個人信息,想把一些有價值的文章和訊息順手分享給孩子。」何寧寧的爸爸告訴記者,因為工作關係不能陪伴在孩子身邊,透用網路平台只是希望和孩子多交流。

今年大學剛畢業的李珺瑤認為每一代人的溝通方式不同,親子與其在網路上互動,不如多打電話來得有效。她說她的父母都是「六○後」(亦即民國五十年次之後),一家三口都喜歡用微信、微博等網路社交工具,但她認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不同興趣點,有時候打再多的字,倒不如多打打電話來得更切實。」

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認為,父母想與子女在網路平台上溝通,正是反映平常生活中的溝通不足,「網絡時代,家庭溝通不暢,癥結不是使用哪種技術工具,而是溝通內容與技巧的缺憾。」

免費通話聊到半夜

而在台灣,社交工具以「臉書」和「Line」最為普遍,有孩子申請兩個臉書帳號,一個是本名、另一個用「暱稱」,只為了防堵父母的「查緝」。也有孩子知道父母會不定時抽查在「Line」上與朋友的對話,不是聊完馬上刪除對話,就是故意用英日文與朋友對話,讓不識外語的父母黯然神傷。

還有一位國小六年級女孩,一星期以來整晚傳「Line」到半夜一點,媽媽說,上學期考第二名,買了智慧型手機鼓勵她,沒想到她拿到手機後,一直跟同學傳「Line」、在臉書上打卡、上傳自拍照片。「我想說暑假玩玩就算了,開學後,我要求她晚上九點就上床睡覺,不能再玩手機,因為早上六點就要起床。結果,這星期隨堂考竟然只考七十分。」媽媽說,後來才發現她竟然躲在被窩裡跟同學繼續傳,每天聊到半夜一點才睡覺。

父母常因工作忙碌而減少與孩子相處時間,孩子也因少子化而缺少與手足、朋友交流的機會,親子存在的溝通問題有時並非網路所引起,山東社會科學院文化所所長涂可國就說,「兩輩人在虛擬世界中的溝通障礙,還是要回到現實世界面對面地解決。家長要避免給孩子留下無所不在的印象,要保持一定距離。」

然而,若孩子在網路的時間已超過時數,父母仍要適時介入。根據國內調查,台灣有近四成學子可能有手機成癮,一成有重度成癮;約兩成學子有網路成癮問題。大陸的調查報告也顯示,目前已超過二千四百萬人有網路成癮的問題,一千八百多萬青少年有上癮傾向。「如果不加強對青少年網路成癮行為的干預,網絡成癮將會成為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大障礙之一。」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李佔江指出,網路成癮就像酗酒、吸毒和賭博等不良嗜好一樣,對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會產生破壞性影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