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北榮總最新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是沒有憂鬱症者的三點二四倍,特別是老年及難治型的憂鬱症是高風險群,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神經醫學會的神經學期刊。
研究團隊包括精神部醫師楊智傑、沈正哲及蔡世仁。研究員對四千六百三十四名被診斷有憂鬱症病史的患者,及一萬八千五百四十四名沒有憂鬱症者,追蹤十年後發現憂鬱症患者中有,六十六名被診斷出罹患巴金森氏症,無憂鬱症患者中有九十七名罹患巴金森氏症。估計憂鬱症患者後續罹患巴金森氏症的風險是沒有憂鬱症者的三點二四倍。
沈正哲指出,國外雖然也有類似的研究,而北榮研究受到重視的主要幾個原因,有別於其他國家,台灣研究對象超過兩萬多人,是最大規模。
憂鬱症與巴金森氏症間的風險關係,他說,在國外有些研究證實,然而北榮研究找到兩個主要因子,老年憂鬱症及難治型憂鬱症(如更換兩次藥物以上)。
沈正哲說,巴金森氏症是神經退化疾症,僅次於失智症,在六十五歲以上人口中,發生率百分之一至二。
憂鬱症及巴金森氏症都是腦部疾病,且與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有關,有共同疾病的起因。研究團隊表示,研究發現可提醒臨床醫師,注意憂鬱症與巴金森氏症的關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