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高兩直轄市長選舉周六投票,「棄保」成為熱門話題。對每一個候選人而言,最重要的在勝選,只是過程中使用的策略不同而已;在諸多的選舉策略中,「棄保」是最常被提及、使用的方式,而這卻是對選民自主性最大的戕害。
從北高兩市長的選舉來看,棄保效應可能是影響結果的最後手段,因此國民黨一定會操作,相反的,民進黨卻怕棄保效應產生,所以台北市長候選人謝長廷一直在做反棄保動作,甚至不斷的拉抬另一候選人宋楚瑜的聲勢,希望能分化泛藍選票,而漁翁得利;而民進黨在高雄市也希望用同樣的方式將台聯候選人羅志明邊緣化,好讓選情更單純。
但是從選民的角度來看,棄保是最令人厭惡的,尤其存在著對選民不尊重,更有主導選民投票行為的意圖,而且強調棄保,那麼政黨、候選人平時主張的選民至上、以民為主等,又要如何解釋?
基本上,台灣的民主政治還不成熟,因此一些似是而非的操作手法,會被當成選舉的策略,不過,若選民真正了解棄保所隱含的意義時,就不會輕易被政黨、候選人綁架,畢竟民主的可貴在於選民的自主性,如果連這最後的聖地都被攻占了,那選民在選舉中還有什麼價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