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夢想劇場《丑角之夢》將在溫州街演出。
圖/超親密小戲節提供
【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用「少/小/親密」把生活和表演連在一起的「二○一三超親密小戲節」,將於十月四至十三日展開九齣形式各異的奇幻小戲,這些發生在台北市三個城區「永康街區」、「大稻埕區」、「溫州街區」,九款不同店家,包括餐廳、咖啡廳、畫廊、複合空間的偶戲,帶領觀眾進入當代偶戲的實驗場。
已是第四屆的超親密小戲節,透過「走路看戲,看戲走路」的概念,走踏溫州街、大稻埕、永康街,邀請觀眾一起移動看戲,將「中場休息」轉換為「走路」,在移動中的另類視角,觀看城市不同的面向。
二十分鐘的超親密小戲節使用多元材料,不論是傳統印象中的陶偶、杖頭偶,歷史悠長的紙劇場、偶戲與默劇相接軌的物件像是面具、服裝,或是日常生活的物件,今年甚至加入了多媒體元素。
小戲製作人石珮玉指出,今年三齣國際節目,荷蘭紙劇場經典大師Grims,為戲《循環》製作台灣場景。荷蘭夢想劇場《丑角之夢》創作者,將「默劇」、「偶戲」結合,創造特殊之境。美國克里斯葛林與艾琳歐爾《蛇來的那一天》,與台灣年輕創作者共同創作,將物件成為道具、演員、與空間。
國內節目邀集了台灣偶戲大團導演、小劇場資深導演、以及唯一的多媒體劇場新銳藝術家各自大膽嘗試「物件」,打破既有的偶戲印象。無獨有偶劇團團長鄭嘉音與陶藝創作者吳其錚合作,讓陶土演繹當代偶戲。台原偶戲團羅斌與伍姍姍創作《女人回家的地圖》。台灣操偶之神薛美華與小劇場導演傅裕惠的《在肉鋪裡學寫一首詩》。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導演Baboo,也是小劇場編導的王瑋廉,新銳多媒體劇場藝術家周東彥,均加入今年小戲節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