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三、佛教的臨終關懷法門 —— 臨終(往生)助念
由於對生命與死亡認知的限制與不足,現代醫療機構與團隊在面對絕症重病時,多半還是著眼於病人肉體生命的不斷救治與延長,而往往忽略末期病患在心理上、精神上乃至靈性層次上的尊嚴與需求,遑論病人還可能有更上一層樓的宗教解脫與自主考量。
相較於佛教徒對於「念佛往生」的重視,絕大多數的社會大眾則是「平時不燒香」,臨時即便想要「抱佛腳」,卻不知道如何抱法、從何抱起?
其實,「如何面對死亡的來臨?」以及「如何處理臨終以及初終的過程?」這二個問題,是病人與家屬最需要事先坦然面對與準備的。然而,往往在病人臨終之際,甚至於意識不清,身上又插滿了管子,家屬迫於情勢才猛然開始思考,嚴格地說,已經來不及了。
所幸「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於二千年通過立法以及健保給付,加上近年來安寧療護的不斷推廣,許多公、私立醫院都設置了安寧病房,包括提供居家安寧療護服務,末期病人的臨終與死亡情境已經大幅的改善。
然而,病人即使住進了安寧病房,在面臨死亡之際,自己親身所可能經歷的種種身心痛苦與煎熬,仍然是每一個病人所必須單獨面對的主體性生命課題與挑戰;畢竟只能「自我承擔」,即使是最親近的家人也無法代勞或解決在肉體和精神上的問題。
如此說來,當有親人罹患絕症且面對死亡之際,我們豈非就完完全全地束手無策?當然不是,佛教中有一獨特的臨終關懷法門,就是「臨終(往生)助念」,意即我們可以從旁協助及引導臨終病人或初終亡者的心念,放下執著,一心念佛,積極並且正向地面對死亡的來臨,為下一期即將開展的新生命做準備。同時,也可藉由念佛法門,協助及引導家屬積極參與病人的終極靈性關懷。
助念可以在病人捨報之前、臨終之際就開始,在語意上,「臨終助念」是針對臨終者所做的開導與念佛,為了協助其在臨終之際與命終之時能提起正念,而「往生助念」則包含了對捨報之後的初終亡者所做的助念。
四、「往生」一詞的意涵與演變
按佛教經論中的「往生」一詞,意謂有情個體命終之時,依其業報而轉生於他方世界,在諸多經論中的應用極為廣泛。
其實,「往生」通指有情命終時,受生三界、六道或諸佛淨土,例如:《分別善惡報應經》中有「往生十方淨土見佛」、「往生諸天」等語,《起世經》中有「閻浮洲人以於他邊受十善業,是故命終即得往生單越界」、「身壞命終,隨願往生日天宮殿」等語。
在彌陀淨土法門盛行中土之後,「往生」一詞的語意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而逐漸轉變為主要是指受生極樂世界。
其實,廣義而言,「往生」的本意是指有情個體這一期生命告一段落,同時也是轉換到下一期生命的開始。這當中包括了「往生佛國淨土」、「上升天界」或是「轉生人道」的各種可能趣向,並非專指往生彌陀淨土。
由於「往生」一詞蘊涵了佛教三世生命觀的永續經營視野,具有非常積極正面的意義;此外,在一般日常語言的用法上,「往生」的語意內涵也比「過世」及「死亡」更為豐富與正面。影響所及,近年來「往生」一詞在民間已經廣為流傳,而不再僅是佛門專用的術語,其意義與用法都已經家喻戶曉,特別是殯葬業者,甚至是非佛教徒,時下都一律使用「往生」一詞以取代「逝世」、「過世」、「亡故」與「死亡」等語詞。
如前所述,由於印光、弘一兩位大師以及李炳南居士極力倡導念佛往生,臨終與往生助念其實在台灣佛教界早已行之有年,幾乎各個寺廟道場都有為所屬信眾作臨終關懷及往生助念的服務,而且民間也有不少佛教團體,專門義務為臨終病人或初終的亡者提供助念的服務。(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