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研考會昨天公布「民眾社會參與情形」,發現五成五民眾最近一年內未捐款給非營利性團體或購買義賣品。數據與去年調查結果差距不大,顯見「捐款助人」習慣,仍僅存在於固定的人群。
不管法令多周詳,社會福利政策難免出現不足或無法及時救困的情形,這個缺漏或不足,亟需社福、慈善機構或善心人士伸出援手彌補,共同創造「相互扶持」的安樂社會。
發現需要幫助者,馬上給予金錢或精神資助,最能看見捐助成效,但需要幫助者散布各角落,並非人人能及時察覺,因此,藉由社福或慈善機構「大水庫」原理,發揮收受及善用捐款功能,應是最普遍的捐助方式。
捐款如儲蓄,都是備不時之需,既救人也救己,解困難也增福分,應該是長期的「人生工程」。因此,政府除公布民眾捐助情形,更應透過社會團體持續加強宣導「捐款救人」的重要性及管道,讓社會充滿良善和溫情。
曹竹如(台北市
/家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