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商學院為學生開設「企業倫理領袖講座」,昨天開學第一堂課,由前副總統蕭萬長打頭陣,主講「企業倫理與國家競爭力」。蕭萬長舉例,血汗工廠、員工過勞、黑心產品、環境汙染等,對台灣企業都是衝擊,這是不夠重視企業倫理的關係,也因此影響形象,對國家競爭力產生負面影響。
古有「無商不奸」的說法,其實這是以偏概全,對商人、對企業並不公平,但也說明社會大眾對企業「唯利是圖」的感慨與不滿。
「賠本生意無人做,殺頭生意有人做。」做生意賺錢,無可厚非,但要看怎麼賺,黑心錢不能賺,虧心錢不能賺。更進一步,則是「取之社會,用之社會。」賺了錢要有益社會,奉獻人群。
用心投入公益,用力改善社會風氣的企業不少。但斤斤計較,只為私利的企業也大有人在,例如為賺錢,昧著良心製造汙染;為維持低成本,享受優惠電價,浪費社會資源。政府早年為顧及經濟發展,給予企業不少優惠政策,民眾只能忍氣吞聲。
但企業賺到錢了,政府要求改善汙染,要求調整電價,企業卻振振有詞,帶頭反對,造成社會不良觀感,民眾也起而抗爭,引發對立。
蕭萬長說,企業社會責任不只是捐款、遵守法規而已,很多人對企業社會責任存有迷思,認為只有大企業才能盡社會責任;台灣中小企業居多,所以無法真正落實社會責任,其實,這是藉口,這是推卸責任的說法。
蕭萬長認為,從職場兩性平等、減少紙量浪費等小地方著手,提升企業倫理,也是盡社會責任。佛家認為,無論是對外布施或對內修持,都是做功德。企業應盡力而為,有大力量做大功德,有小力量做小功德,讓社會充滿美好和諧,進而提升向上向善,這就是盡社會責任。
莆田客
(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