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啊!生活寫作課 說余秋雨道莫言

林貴真 |2013.09.16
2216觀看次
字級

當然,這件事發生在小說家莫言得諾貝爾獎前。

有次,一位訪問者問莫言,余秋雨在大陸有許多人批評他而且負面多,你如何看待這件事?我還記得莫言大致是這樣說的:「你該聽過美國總統柯林頓吧,曾經就在白宮裡和小女生柳文斯基搞曖昧,還差點下台,誰叫他是總統呢,當然有很多事都被『放大』。」

我想,這就是莫言。他承認小時候「話」很多,所以長大後給自己一個筆名叫「莫言」。但印象裡他寫起小說來可是「千軍萬馬」,以《豐乳肥臀》為例,從抗日戰爭寫到改革開放,好一部波瀾壯闊史。他創造上官魯氏的家族故事,以故鄉原始經驗為經,以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為緯,編織而成的五十萬言小說。

美國《出版周刊》說:「引人入勝的情節,毫不畏縮的描寫,莫言這部小說是一次感官的盛宴。」而莫言自己說:「你可以不看我所有的作品,但你如果要瞭解我,應該看我的《豐乳肥臀》」。

其實,以上資料純屬「讀」來的,我至今尚未讀過他任何一部小說,倒是買了一本《小說在寫我—莫言演講集》;我以為,聽一個人的演講似乎更能讀出這個人的真性情。我無法「評」小說,但我在讀「人」。

親愛生活寫作班的朋友們,何妨也回憶一下,曾經你聽過的哪一場演講,其精采讓你記憶猶深?

一如我讀余秋雨的《新文化苦旅》,這是他文化大散文系列的定音之作。那一天我應邀到大直高中和一群國文科老師們聊「聽余秋雨說歷史故事」,我就從這本書的封面聊起,這本以藍藍灰灰色調為主的封面設計,承載了天、地、雲、水、人。設計人曾堯森說:「只有造物主的自然之力,才能負載五千年的中華文化的『重量』吧!」

啊!親愛生活寫作的朋友們,你買過書也欣賞過許多封面吧,不也可以從中找尋靈感,尋找你寫作的題材呢!

而打開書第一篇,余秋雨說〈猜猜黃帝〉就在猜測遙遠的自己吧,親愛生活寫作班朋友們,此刻何不也借機回顧一下自己的家譜看看,有哪一位祖先是至今仍讓你願意絮絮聒聒的?那麼第二篇的〈天災神話〉,余秋雨講了四個神話故事:(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我猜測余氏是要借這四則中華民族的祖先們代代傳承下來的傳說,來證明「華夏」民族是有「美麗基因」?

我的解讀如下:

女媧的故事說的是「修修補補」。是啊,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存亡興衰,搖搖擺擺,修修補補才存活至今!即使是一個人,任誰的人生沒有「修補」過?

而精衛的故事,任憑一隻小小鳥口中銜石竟能填海?這則神話不是道盡華夏民族之能長能久,憑的就是這種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嗎?

夸父的精神傳達的是「使命」感的重要?

嫦娥為什麼要奔月?寧願長期忍受月宮中的孤獨,為的不就是後來人們的懷念和「傳頌」?

人啊,終其一生不也在追求某種「傳頌」?所以親愛生活寫作班朋友,想一想到底你、我走這麼一遭人生旅程,你最想讓別人記得什麼?何妨用文字訴說訴說?

讀《新文化苦旅》處處有新的敲叩,想不思索也難。

譬如說到「大唐」,余秋雨筆下的長安,總留給我們一分充足的自信。余秋雨說:「盛唐之盛,首先盛在精神,大唐之大首先大在心態」他告訴我們長安從不擔心外來文明會把自己淹沒,除了儒、道、佛外它也給了其他文化以空間。有幾個因素讓余秋雨甚至願意下輩子還投生中國,其中一個就是「唐詩」。它說唐詩如玉杵叩扉,一下子把心扉打開了。他寫李白,他說杜甫,他談王維,「唐詩是人類在古典詩歌領域的巍峨巔峰,很難找到可以與他比肩的對象」。親愛生活寫作班的朋友,我不知道余秋雨的描述是否誇張了些,然試問如果可以選擇,你會想投生哪一個朝代?是有蘇東坡的宋朝呢?還是有王陽明的明朝?更或是有 《紅樓夢》曹雪芹的清代?

所以《新文化苦旅》一書像山光水色一樣,映現著人類文化的歷程,是文化也是人性,可欣賞、可品味。

「聽」莫言演講和「讀」余秋雨大散文,同樣發現,他們都是擅於說故事者。

莫言應哥倫比亞大學之邀談《豐乳肥臀》一書,他說創作這部小說,原型來自他一次從北京捷運出口,遠遠望見一名婦女顯然來自農村,她的臉被夕陽照耀著「好像一件古老的青銅器閃閃發光」她正在給她的兩個孩子餵奶,每人叼著一個奶頭,「我感到她的臉像受難的聖母一樣莊嚴神聖」莫言說,他的眼淚不可遏止的流了下來……因為他想起母親、想起童年……他好想寫一本書送給母親。所以他創造上官魯氏家族的故事。

學戲劇的余秋雨說故事更像拍電影,他運筆如運鏡,一個個的『字』成了他筆下的「演員」。不妨試讀〈陽關雪〉看看:

首先,白帝城、黃鶴樓、寒山寺的大畫面出現,王維不是說了「西出陽關無故人」,所以鏡頭慢慢移轉,乍現沙漠、墳堆,天茫茫雪花紛飛……

下個鏡頭黑白畫面:古戰場,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白髮,江南春閨的遙望、稚兒的夜哭……

再來,一個大特寫「陽關古址」四個大字赫然出現,所謂古址已經沒什麼故跡,只剩烽火台……雪又飄下來了,一陣塵煙終成荒原、墳堆、廢墟。難怪王維先要「勸君更進一杯酒」,這樣,也只能這樣了。

兩位同樣是說故事高手。一個寫小說,得諾貝爾文學獎;一個用散文寫歷史文化,紅遍華人世界。兩人各領風騷,成就都來自他們對文學的熱愛,莫言善於把個人事件化成集體記憶,余秋雨懂得用現代語言和祖先溝通。

他們的共同魅力都懂得把複雜化簡單,把嚴肅用輕鬆幽默傳達,用淚中帶笑化解悲傷困頓。除了悲憫情懷外,流露更多的是真性、真情和真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