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為搶救台灣重要的無形文化資產「口述傳統」,昨日舉辦「與時間賽跑的口述傳統保護—文化部搶救泰雅古謠傳承文化與歷史記憶」說明會。
文化資產局代理局長施國隆表示,明年將啟動為期三年的「口述傳統」文化資產普查計畫,搶救這項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並在未來《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時,原委會和文化部共同參與無形文資保護項目。
會中邀請高壽八十三歲的林明福,藝生林恩成與阿棟.優帕斯,示範傳統藝術「泰雅史詩吟唱」,並分享文化資產保存經驗。林明福表示,他十八歲時聽祖父和父親吟唱傳統原住民歷史,他深知要後輩記憶須有文字記載,於是他以羅馬拼音寫下泰雅族的史詩吟唱,但學會傳統吟唱,更須有母語基礎和對原住民歷史文化深度認知。
如今他只有三位學生,二個兒子也耳濡目染跟著學習「口述傳統」。大兒子林恩成表示,小時常聽祖父和父親吟唱,直看到父親寫出吟唱內容,才知是訴說泰雅族祖先歷史,五、六年前決心追隨父親學習,泰雅古謠的吟唱就是口述傳統的典範,耆老紛紛凋零,有瀕臨滅絕之慮。
施國隆說,各類傳統藝術中,「口述傳統」需藉由口說或口唱傳承歷史記憶與文化,多存在於無文字書寫的群體中,尤為特殊與珍貴,更結合音樂、歌謠、說唱等,以及族群信仰、神話傳說、歷史空間記憶等多樣文化元素,可說是內涵豐富的「複合性文化資產」。
施國隆指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口述傳統」單獨列為保護項目,如菲律賓伊富高族「呼得呼得吟唱」、「侗族大歌」及藏族的「格薩爾史詩」等,皆是「口述傳統」保護名錄。我國除泰雅史詩吟唱外,還有恆春和滿州的民謠、台灣北部的即興說唱、澎湖的褒歌等,皆符合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這些都是台灣多元文化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