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昨公布上周新增六例本土登革熱確定病例,分別為台北市兩例及屏東縣四例,且台北市、屏東縣各爆發一起家庭群聚感染。另新增六例境外移入病例,主要集中於台北市、新北市等都會區。
疾管署防疫醫師羅一鈞說,台北市兩例本土登革熱個案,經調查為上周發病、居住於大安區兄弟的祖父母,該祖父母活動地點包括中正區,且發病日期早於該對兄弟。
羅一鈞提醒,大安區確診病例的祖父母,是疫調的時候才發現,由於台北醫師很少接觸登革熱,發病到確診通常要五到七天,提醒醫師當病人出現發燒、頭痛、關節痠痛等,要多留意是否為登革熱。
屏東縣四例新增病例中,三例為潮州鎮光華里一起家庭群聚,另一例則居住於潮州鎮三星里,但活動地點與光華里相關。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依據往年資料,登革熱疫情高峰多出現於十月至十一月間,顯示國內登革熱防治將進入嚴峻挑戰時期。目前境外移入病例分布全國十八縣市,主要集中雙北;本土疫情則出現在台北、高雄及屏東。他強調,登革熱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或藥物,有效的防治方式還是病媒蚊孳生源的清除。
疾管署提醒,除了交叉感染不同型別登革病毒,有較高機會出現登革出血熱之外,具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史或免疫缺陷患者,也是登革出血熱的高風險族群。
屈公病增2例
另,疾病管制署公布上周屈公病新增兩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地皆為印尼。近年台灣到東南亞旅遊經商、洽公及探親的人數逐漸增加,羅一鈞提醒,前往流行地區要確實做好防蚊措施,活動時盡量穿著淺色長袖衣褲,身體裸露部位塗抹防蚊藥品,避免遭受病媒蚊叮咬而感染屈公病。
屈公病其傳播循環和登革熱類似,症狀是發燒、頭痛、噁心、嘔吐等,但更常見關節疼痛以致於無法站直,平均潛伏期是三到七天,其病媒蚊包括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