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說過一句話:「觀諸兵書,無出孫武」,他說兵書千百種,沒一本能超過《孫子兵法》的。
王安石也說過,只要用《孫子兵法》的一兩句話,就可以功成名就。
明代茅元儀更說:「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意思是比孫子早的兵書,裡面的精華《孫子兵法》都包括了;孫子以後的兵書,卻不能超越它的境界。
為什麼《孫子兵法》能夠得到這樣的推崇?難道只因為它用詞簡練、條理分明,還是書中那些「窮寇勿迫」、「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的警句讓人覺得探索的空間還很大?
其實這本兵書,只有一些通則式的建議,雖然詳盡分析了各種戰爭技巧,可是它歸納出來的法則,不見得適合每一個時代。
何況就算是據此量身打造出一套周全的規畫,也未必能夠掌握贏面,因為決鬥的關鍵是在現實中一些自然發生的「變數」,而不是各式各樣看起來十分合乎邏輯的「計畫」。
而且這本書是孫武伐楚之前所寫,書中的經驗有可能未被孫子驗證過,最早批註《孫子兵法》的曹操,他把這本書讀那麼精,在赤壁之戰中又是主動進攻,最後竟像是用頭去破磚塊,又該如何解釋?
《孫子兵法》的過人之處,應該在於它把所有的法則都當作討論的起點,並且承認很少有一個道理可以一體適用所有的狀況,真正取勝的核心因素是在於靈活機動的「奇」,這個概念也就是:「出其不意,攻其無備」。
孫武以優雅的姿態探討戰爭,他認為善戰者總以從容之姿,不失序、不混亂的到達戰場,據守要點,而不是倉促應變,任人宰制, 如〈虛實第六〉所說:「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
他還說,先見性不是不可能的,但是要透過實際調查,從蛛絲馬跡中去揣想,即使達不到穿越般的效果,至少能夠先知預判,如〈計篇第一〉所說:「多算勝,少算不勝。」
如此一針見血揭示戰爭原理,戳破了很多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