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曹銘宗 貓頭鷹出版提供
編按—— 台灣史新聞,是以新聞報導方式來書寫台灣歷史的發展,作者以「任何不可能的現場,我們都在那裡」為運作宗旨,讓人在閱讀台灣的歷史中,有身歷其境的感受。本專欄隔周一刊出。
【六百萬年前/台灣報導】地殼板塊之間的擠壓愈來愈劇烈了!屬於太平洋板塊的菲律賓海板塊,不斷向歐亞大陸板塊擠壓,造成地層抬升。彷彿經歷一場驚天動地的催生與陣痛,台灣島終於從海底浮出水面誕生了。
以地質年代來看,地球誕生已有四、五十億年,台灣島是新生的島嶼,充滿了活力和變化。本社記者來到台灣島上實地觀察,這裡是地殼最大海洋板塊與最大大陸板塊的接觸帶,由於板塊擠壓形成的造山運動還在持續進行,所以地震頻繁。
後來,又再經過千年、萬年的變化,台灣島的形狀才逐漸固定下來。本社記者從高空俯瞰,台灣島像一個番薯,也像一隻大鯨魚。
地質學家非常驚訝,台灣島雖然不大,卻產生了各式各樣的地質和地形。
這裡有地球上依生成原因分成的三大類岩石: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也有複雜的地形:高山、丘陵、台地、平原、盆地、河谷、海岸、離島等。一位地質學家說:「台灣島是天然的地質教室。」
土壤學家也發現,台灣島的土壤非常豐富,地球上的各種土壤,除了北極圈一帶才有的永凍土之外,都可以在台灣島找到。
氣象學家則觀察到台灣島擁有地球上各種氣候。北回歸線(北緯二十三.五度)經過台灣島的中南部(嘉義、花蓮),以南是熱帶、以北是亞熱帶;島上有很多高山,隨著海拔升高又形成了溫帶、寒帶。
台灣島還有季風和洋流,以及夏、秋的颱風,帶來很多海洋生態資源。
台灣島上夏天吹西南季風,帶著來自南海的西南季風吹送流,沿台灣海峽北上;冬天吹東北季風,帶著來自北方大陸沿岸流(親潮),沿台灣海峽南下。
整年穩定流動、高溫高鹽的北赤道洋流(黑潮),因地球自轉從東太平洋往西而來,繞過菲律賓火山島弧後北上,主流經過台灣島東海岸流向日本,支流進入台灣海峽。
生態資源豐 台灣最大資產
恭喜台灣誕生!大自然送給台灣最好的見面禮,就是一個「好地理」。
台灣有山有海,有從熱帶到寒帶的氣候,雖是海島有時卻與大陸相連,會合了海洋和大陸豐富的生態資源。
台灣的生物多樣性在全世界名列前茅。台灣陸地面積僅占全球陸地面積的萬分之二.五,但已鑑定出五萬多物種,物種數量占全球的百分之二.五,這是所有國家平均值的一百倍。台灣海域海洋生物的物種數量更達全球的十分之一,這是所有國家平均值的四百倍。
就人類族群發展而言,台灣的地理位置也是交通要衝。台灣位於地球最大陸地和最大海洋的交會處,從大陸來看,台灣是一個距離不遠的海島;從海洋來看,在西太平洋有如一串鏈子的島嶼中,台灣島位在東海和南海之間,分隔東北亞與東南亞,成為全球島嶼世界的一個中心。
因此,台灣不但聚集又演化了無數物種,也是人類族群活躍的舞台,成為全世界一個「生物多樣性」、「文化多樣性」的樂園。
台灣以獨特的形成過程及地理位置,造就了在地質地形、環境生態、人類族群文化的多樣性。這不但是台灣的特色,也是台灣最大的資產。
出生證明書
新生兒姓名:台灣
父親姓名:太平洋
母親姓名:歐亞大陸
出生地:東經120~122 度
北緯22 ~25 度
海岸線:約1100 公里
長度:南北約394 公里
東西約144 公里
面積:約3 萬6 千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