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實施浮動油價制度已經三個月,雖然說是依照每周一的西德州中級原油現貨價格漲跌幅度,來調整國內油價,理論上還算公平,但中油還是給民眾總是「漲多跌少」的印象,引來不少抱怨。
而新的浮動油價方案,包括未來的油價調整幅度,將採西德州原油浮動幅度的八成,同時由現行的每周調整一次,改為雙周調整,以避免油價變動的頻率過於頻繁。
筆者認為,舉凡國際原物料或金屬、貨幣價格,都是每天視市場自由交易狀況而有起伏,以美國為例,各大石油公司的加盟加油站,每天的價格都不一樣,大家都習以為常,沒有人會大驚小怪。
既然中油實施浮動油價,緊盯國際原油價格波動的原意,是要讓油價更為透明與機動,如果改採兩周調整一次國內零售油品價格方式,不但有與國際市場原油現貨價格「失真」、「脫節」的現象,而且還有走回頭路之虞,讓油價再度失去彈性調整機制,筆者不明白,為何中油如此怕麻煩?
此外,台塑石油每次都在中油宣布調整油價後立即跟進,幅度還與中油相同,真是耐人尋味。
當市場的自由競爭機制消失,轉而成為極少數供應者以「默契」來壟斷時,消費者的權益就蕩然無存,因此公權力應該介入,畢竟中油和台塑的經營成本不同,為何零售價格卻是彼此亦步亦趨?
目前商品價格已自由化,同樣的東西在不同賣場會有不同售價,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為什麼汽油卻由這兩家公司寡占,無視消費者權益?
建議政府考慮進一步全面開放油品進口,讓市場機制說話,才是根本解決油價不論漲跌,都被消費者罵臭頭的窘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