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宏義台南報導】很多人把躁鬱症和憂鬱症混淆了,甚至發生錯誤的認知,影響病情治療,精神專科醫師特別呼籲,協助自己或患者確認有無「躁期」發生,對病情診斷與治療會更有幫助。
成大醫學中心精神部主治醫師王裕庭說,被形容為二十一世紀文明病的憂鬱症和躁鬱症,不但社會大眾無法分清楚,甚至連醫師或患者都會出現陰錯陽差判別,延後適當治療時機、抗憂鬱藥物會引發躁症發作、讓躁鬱症發作的頻率變快或頻繁。
根據美國醫界Ghaemi發表的論文指出,躁鬱症的病人有四成曾被診斷為憂鬱症;法國Hantouche發表的論文中,反向指出有約三成七的憂鬱症病人後來被認定是躁鬱症;成醫精神科今年的最新統計,台灣約有百分之十四原本被診斷為憂鬱症的病人可能是躁鬱症患者。
躁鬱症與憂鬱症不只是症狀不同,治療方式也不同,兩者都會有所謂的「鬱期」,但差別在躁鬱症有「躁期」,憂鬱症卻無,若醫生忽略了躁期或病人忘了,未陳述曾出現躁期,都會導致診斷偏差。
王裕庭指出,躁期表現包括心情特別亢奮、極端、格外激動易怒、晚上睡眠時間少、話比平常多、對自己有超乎尋常的信心、做事情衝動莽撞不顧後果等 ;鬱期表現是心情低落,對生活的活動失去興趣,食慾、睡眠產生變化,體力下降、思想負面悲觀、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想死的意念等。
若一個人曾發作過躁期與鬱期,才能被稱作躁鬱症,若是只有躁期,沒有鬱期仍然屬於躁鬱症;如果只有鬱期,沒有躁期,只能稱作憂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