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房間裡永遠是下午,在那裡坐久了便覺得沉下去,沉下去。──《私語》
張愛玲創作上的成熟絕非一日之功,無論語詞選擇還是情節構置,抑或意象營構與意蘊開拓,都是在不斷閱讀作品、感受人生與創作實踐的嘗試中逐漸形成的。父親對張愛玲的潛移默化與有意支持之功不可抹殺。
父母離婚後,父親的家是她所看不起的,在《私語》中說:「我父親的家,那裡什麼我都看不起,鴉片、教我弟弟作〈漢高祖〉的老先生、章回小說,懶洋洋灰撲撲地活下去。」但有時候,她也是喜歡的,喜歡陽光裡鴉片的煙霧,「屋裡亂攤著小報(直到現在,大疊的小報仍然給我一種回家的感覺),看著小報,和我父親談談親戚間的笑話──我知道他是寂寞的,在寂寞的時候他喜歡我。」
可是,父親的房間裡永遠是下午,在那裡坐久了便覺得沉下去,沉下去。這樣的感覺魯迅也有,不過是在談到讀古書時說的:我看到中國書時,總覺得沉靜下去,與真實人生離開;讀外國書(但除了印度)時,往往就與人生接觸,想做點事。所以,魯迅甚至說出了:「我以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
在張愛玲與魯迅的心中,傳統總是那樣割捨不掉,但他們都清楚,傳統又給予他們壓抑,一個是在家中感到窒息,一個是在書中感到窒息,結果也就形成了反叛。
對魯迅而言,這種反叛是鮮明的,他要用西方的啟蒙主義思想改造中國人,敢作敢為才是他的理想;對張愛玲而言,這種反叛湧動在她的內心,不然的話,對於父親的家──她自己的家,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怨言,把那裡當成一個陰陽交界的地方,看不到生命的勃發,這導致她毅然決然地走出父親的家,去獨自承擔最初的清貧……
不過,儘管家裡的空氣是那樣地讓人覺得沉重,血脈相連的人們,生在那裡、長在那裡,回憶裡還是有一絲親切與依戀在。當然,除了父親外,母親、私塾先生、僕人等,也都給予幼小的張愛玲傳統文學的影響,那麼多人的文學修養,自然而然地成為她的文學背景:唐詩宋詞給她的多是意境,明清小說給她的多是故事、歷史與人生錯綜複雜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