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颱風來襲,民眾除了談風談雨談災損,談最多的就是菜價。市場導向,照理說,批得貴就賣得貴,但菜販往往過度反應,颱風未登台,菜價已漲翻天。日前到傳統市場,一些較平價的菜,如豆芽、豆干已被掃一空。
平日一台斤二十五元的南瓜、紅蘿蔔、洋蔥漲到三十元以上。更離譜的是高麗菜、大白菜,好不容易降到一台斤三十五元,颱風前漲到四十五元,買顆高麗菜一百七十五元,同事虧我說「太有錢」,我無奈說那怎麼辦?
每當菜漲,民怨四起,農產運銷公司都會強調,進貨量多少公噸、批發均價多少,每公斤價多少,問題是民眾在市場買菜,菜販都以台斤計算,消費者也不會關心進貨量多少,他們關心的是菜為什麼這麼貴,合理的價格多少,相關人員為何不到場實際了解,設法解決 ,該罰就罰,該出清庫存調解就出清,而不是說些民眾聽不懂的行話。
有位官員還說「甘藍菜均價大跌四元」,高麗菜一斤漲一、二十元,跌四元能叫大跌嗎?農政官員應實際到市場「明查暗訪」,了解一下菜價,也聽聽消費者的心聲,不要盡講些專業術語,於事無補,惹民怨!
煮字(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