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有很多電視劇都喜歡探討英國人的特色,例如性格拘謹、不愛遠遊、嗜茶如命、熱衷於討論天氣等。例如有齣電視劇《天堂島疑雲》(Death in Paradise)就以一位被派駐到加勒比海小島工作的英國警探為主角,描述他如何在大熱天還堅持穿全套西裝、手提皮革公事包辦案,又因為性格拘謹所以拒絕直接坐在沙灘上等拙樣,更深入描繪了他在飲食方面的諸多習性,包括像多數英國人一般,出了國就頻頻抱怨當地的茶喝起來不夠好喝,並且拒絕嘗試看起來太生猛的料理(例如尚未去殼、張牙舞爪的巨大龍蝦);當地那群熱情洋溢的島民都把這位英國警探當怪咖,好奇地追問對他而言最享受的娛樂是什麼——他回答:「就是到我家附近的『白鹿』酒吧,外面在下雪,冷得刺骨,但酒吧裡的爐火旺盛,而玻璃窗上滿是霧氣,我手持啤酒,在溫暖的空間裡啜飲下第一口……」在這段台詞中,他親暱地稱呼那間酒吧為「我的在地」(my local),是「我的」、而不是別人的,這絕非電視劇裡才會出現的台詞。實情是,對多數英國人來說,最享受的事情真的是到了周末就褪去周間的疲憊,神采飛揚、盛裝打扮——不是為了前往什麼新潮時髦的地方,而是去自家附近的酒吧,和朋友們喝酒。那間酒吧應該讓人放鬆、自在到能視之為「我的」,並且成為一種家居場景的延伸。
更有趣的是,很多酒吧其實只歡迎常客,雖然大門敞開看似人人皆可入門消費,但實則是個堅不可摧的小世界,只要有陌生顧客一浮現,小世界裡的居民就繃起一張臉,讓人知難而退。因此在電視劇裡,也可以看到有新角色出現於酒吧時,直接問酒保:「這裡做路人的生意嗎?」「路人的生意」,用英文來說就是walk-in trade,而多數英國電視劇裡的酒吧多是只見常客、具有強烈地方性格的酒吧,也難怪新角色一出現,還必須小心翼翼地融入這個由酒吧為核心的街坊世界。
這種「每個周末都想去同一個地方喝酒」,而且多數人都想「站著喝酒」的英國風俗,是我旅居英國數年仍無法參透、但仍樂於觀察的文化面向。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所有文化特色其實都是一種過度簡化的說法——要說英國人只愛去同一家酒吧,其實也是不精確的,畢竟很多年輕人更喜歡成群結隊,喝過一家又一家,以馬拉松式的方式造訪鎮上的酒吧。這個被稱之為「酒吧爬行」(pub crawl)的周末娛樂,甚至成為一部英國電影《世界末日》(The World's End)的主題,片中描述一位中年男子想完成年輕時一直無法實現的「酒吧爬行」路線,於是找了二十年不見的朋友回到鄉下老家,打算在一個晚上喝遍鎮上十二間酒吧,然而電影卻從回味青春的文藝情節,變成一路在酒吧裡與機器人大打出手的科幻故事。
在名不見經傳的小鎮酒吧裡演科幻片?這種故事,大概只有每個周末都想去同一個地方喝酒的英國人,才會想得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