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每逢颱風來襲或連下幾天豪大雨,民眾就擔心水患,生命財產受損。國家實驗研究院颱風洪水研究中心昨天舉行「天霖鈴—淹水潛勢預判系統」,可預判豪雨來臨七十二小時內,各鄉鎮市的淹水機率,讓防災作業提早啟動。目前系統已開發完成,並以屏東縣做為示範區進行應用與測試,未來將提供給中央及地方政府,作為防災、救災的重要依據。
「根據美國災害防救單位統計,每提高一塊錢的災前預防,可以減少三點六元的災後損失。」颱洪中心副研究員楊尊華指出,以台灣地區每年平均災損一百七十四億元計算,若災前預防得宜,一年約可以減少十七至五十二億元的損失。
研究顯示,颱風海上警報開始至結束,平均小於七十二小時,台灣山坡地陡峭,雨水從山上流到平地平均不超過十二小時,疏散災區居民需要二十四小時。楊尊華表示,目前淹水預警系統多用觀測雨量做為主要參考資訊,只能對未來數小時發布警告,但碰上半夜下大雨,傳統預警系統往往緩不濟急,間接造成嚴重災情。
「歐美國家大都只針對河水暴漲做預警,但台灣地形特殊,水來得急且快,必須要有能及時更新資訊的系統,才能有效避免災害。」楊尊華表示,耗時三年半的「天霖鈴淹水潛勢預判系統」,是根據氣象局發布的衛星、探空、雷達、地面觀測資訊,配合水利署淹水預測圖、歷史淹水紀錄、各鄉鎮市下水道系統設計標準等,使用人工智慧基因演算,可預判豪雨來臨七十二小時內各鄉鎮市的淹水機率,相關作業單位防災準備可提前至少四十八小時啟動。
「根據二○一○年凡那比颱風、二○一一年南瑪都颱風及二○一二年天秤颱風測試結果顯示,系統平均準確率達百分之八十以上。」楊尊華表示,系統目前是以網頁主動顯示及email寄送提領資訊,未來將更精進系統設計,考量發展行動裝置(App),並納入山坡地災害預警、即時淹水回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