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相會的七夕情人節昨天已慶祝過,趁著熱頭還在,再談談古時 「七夕節」一項很有意思的習俗——乞巧。內容主要有三種:
一是穿針乞巧。傳說中的織女手藝極巧,能織出雲彩般美麗的天衣。為了使自己也能擁有像織女一樣的巧手,在少女之間,遂發展出了一種「乞巧」的習俗。此俗約形成在漢代,西漢劉歆《西京雜記》云:「漢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
唐宋詩詞中,反映乞巧故事的佳作也屢見不鮮,唐朝著名詩人崔顥〈七夕〉詩中云:「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時持針線」;唐末五代和凝在〈宮詞〉中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北宋詩人楊璞〈七夕〉詩:「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
乞巧用的針有雙眼、五孔、七孔、九孔之多。七夕晚上,少女手拿絲線,對著月光穿針,看誰先穿過就是「得巧」,而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
二是喜蛛應巧。此俗始於南北朝。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夕「以小蜘蛛安盒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標準雖不盡相同,但目的均為得巧。
三是投針驗巧。這是從七夕穿針乞巧演變而來的。在七夕的中午,放一盆水在太陽下曝曬,稍後,空中落下的微塵就會在水面上結成一層薄膜。這時把針丟在水裡,有了薄膜的支撐,針會浮在水面上。再觀看水中呈現的針影,如果成為雲彩、花朵、鳥獸之形,就是得巧。若呈現細如線、粗如槌的影子,就是未能得巧。
此俗在明代就已盛行。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就有:「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的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