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考試分發昨天放榜,仍不脫往年以台大做為第一志願的「台大情結」,尤其理工科技為主的第二類組最明顯,前十大校系,台大包辦八系。
今年有個明顯趨勢,考生選系以就業導向為主,純理論的系組,分數直直落,像政大傳播學位學程,就超越台大日文系。
如果只看在台灣大學這塊金字招牌,毫不猶豫入列,我認為要三思。
外甥是在服替代役的台大生命科學學系畢業生,到現在還沒找到未來的方向,想當初可是武陵高中資優生,高一時就加入中研院相關科系的預修班,高中三年也是國際奧林匹亞台灣生物代表隊成員之一。
原本是未來頂尖研究人才,現在看來除了繼續「進修」外,考公職竟然成了他唯一的出路。
如果台大這四年能給予「適性輔導」,今天的無奈就不致如此了。
台大情節固然需要檢討,台大對每一位優秀新生「栽培」豈能輕忽?
就業導向已成形,缺額的公立大學如台東大學、屏東教育大學,除了學校地理位置因素外,多少與某些「冷門」科系不討好有關。
台灣的大學太多,固然要改進,當私校不願意「放棄」,公校不配合「併校」,加上年年增加的「學貸」負荷,政府始終拿不出魄力解決,家長認為孩子有學校念就好,最後大學畢業了,個個前途茫茫,這是我們所要的社會?
學校科系運作、教學與社會接軌的職業輔導更要以學生為本位。如何在學術與就業雙重「造就」,應該是大專院校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