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內戰 非洲的世界大戰

 |2013.08.04
1430觀看次
字級

據聯合國網站今年七月消息,剛果武裝部隊與反政府武裝力量「M23運動」在停火兩個多月後,再度爆發衝突,六萬多難民逃往烏干達與剛果交界的本迪布焦地區,多所學校成了難民臨時避難所,一些難民露宿街頭。

紅十字會正與聯合國及其他援助機構合作,在烏干達設立難民營,但一名難民說:「我希望能回家去…我們聽說叛軍已被趕走。回去熟悉的土地總比到烏干達邊遠的難民營好。」

聯合國難民署已完成人道需求評估,開始發放救援物資。在距離邊境二十公里處設立中轉站,安置二千多名剛果難民。然而,很多人並不願意離開,因為他們可以隨時前往邊界另一側自己的村鎮獲取食物、清點損失的財物,並且照看即將收穫的莊稼。

二戰以來最慘烈的戰爭是剛果第二次戰爭。第一次剛果戰爭,發生在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七年,為緊隨而來的第二次剛果戰爭埋下伏筆。

第二次戰爭從一九九八年至二○○三年,是非洲現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前後涉及非洲九個國家,二十支武裝力量,導致超過一百萬人流亡,大量遷移至周邊國家,有「非洲的世界大戰」之稱。

剛果當前混亂是第二次戰爭遺留下來的。聯合國說,這場戰爭導致五百多萬人喪生,多數死於疾病和飢荒。

如今,和平條約簽署十年後,整個國家仍然衝突不斷,東部地區時有激烈武裝衝突。二○○四年,估計每天至少一千人死於軍事衝突、社會保障不足或食物短缺,導致大量人口流亡國外。

到了二○○八年,剛果內戰導致的一百多萬人仍無家可歸,無數難民湧入烏干達邊境小鎮伊夏沙,即使臨時難民營也不安全,但許多難民表示,「怎麼回去?軍隊正在屠殺年輕人,如果留在剛果只是死路一條」。

在人數爆增情況下,難民署協助難民從伊夏沙前往烏干達西部的納基維爾鎮,擔心太多難民待在接近邊境的難民營,可能成為四處燒殺擄掠的叛軍攻擊目標。

在伊夏沙鎮,難民只能吃爛掉的番茄或蔬菜,雖然無疆界醫師組織已架設水塔和衛生設施,但也憂慮傳染疾病將很快蔓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