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歲就出第一本理財書,侯昌明把股票、基金與保險講得頭頭是道。事實上,那時一知半解,既無太多錢財可理,學費也沒繳夠,以致於金融海嘯來襲,存款簿上狠狠丟了七位數,如今才悟出投資絕竅,正式跨過門檻成為娛樂圈首席的理財爸爸。圖/中天電視
三十歲就出第一本理財書,侯昌明把股票、基金與保險講得頭頭是道。事實上,那時一知半解,既無太多錢財可理,學費也沒繳夠,以致於金融海嘯來襲,存款簿上狠狠丟了七位數,如今才悟出投資絕竅,正式跨過門檻成為娛樂圈首席的理財爸爸。圖/中天電視
■三十歲就出第一本理財書,侯昌明把股票、基金與保險講得頭頭是道。事實上,那時一知半解,既無太多錢財可理,學費也沒繳夠,以致於金融海嘯來襲,存款簿上狠狠丟了七位數,如今才悟出投資絕竅,正式跨過門檻成為娛樂圈首席的理財爸爸。
侯昌明定位清楚。他帶著一妻一兒一女小氣過生活,甘心當電視台公務員,踏實的賺取主持費當正財,慢慢擴大版圖,雖然不慎被倒過債,但跌倒之後爬起來「嚴以律己」,而立之年買下人生第一棟房,不惑之時再賺進千萬收入,邁向半百之際,立下存到一億元就退休的願望。
侯昌明有個十歲女兒與八歲兒子,他為測試小朋友對錢的概念,持續兩年在家裡地上丟台幣十塊錢硬幣,看孩子會不會去撿。「沒想到,有一天孩子對我說,爸,老天爺會給我們錢耶,錢從天上掉下來。」錢哪會從天上掉下來?他帶著兒女外出跑通告,進行機會教育:「小孩一、兩個小時就坐不住,就會開始吵鬧,我馬上告訴他們,爸爸、媽媽賺錢就是這樣辛苦,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先有錢再存錢
節儉是美德,侯昌明出國搭經濟艙,全家為節目出外景時帶頭試吃還打包,一口氣省下好幾餐。說他小氣、節省、猶太,完全不打緊,「重要的是一家人溫飽,再也不要回到那段失業半年,又缺錢的惶恐,實在窮怕了。」他嘆道,演藝工作朝不保夕,使自己危機意識重,給子女魚吃,不如教他們釣魚。「未來只留不動產給子女,希望子女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從銀行與證券雙戶頭開始,確保一雙兒女將來不會沒書念、沒飯吃。侯昌明的想法是,先有錢再談存錢,把錢守住了,再來談投資,「十個戶頭齊打拚」是他的圓夢方法,「夫妻加兩個小孩有八個戶頭,而家庭收入及開支再獨立出兩個帳戶,共十個戶頭來靈活運用。」
分散風險而活用資產,股票占收入五分之一,基金占十分之一,房地產也占十分之一,奉守「收入-儲蓄=支出」的強迫儲蓄招術,無論如何,都強迫自己存下一筆「保命財」,留下約一百萬現金在銀行當急用金, 其餘再分散於基金、股票、房產,走理性路線,累積可貴經驗。每月儲蓄放A帳戶,定期提撥款項至B帳戶,而所有的卡費、貸款、水電瓦斯、保母費等固定開銷或是生活費、雜支,就用B帳戶來扣款,帳目一清二楚。
存一億元就退休
演藝人員收入高、手筆大,多半不斤斤計較,但侯昌明卻連花一塊錢都堅持要記帳,「並不是計算省或賺,而是必須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就好像醫生在診治病人一樣。記帳就可以達到效果,發現月底手頭變很緊時,就是財務體質出問題。」回頭檢視哪部分消費過頭,然後進行檢討、預防,下個月避免重蹈覆轍。
一家之主的重責大任讓他步步為營,一定要分散風險,投資股票絕不重壓單一個股,而是同時分散三到五檔。金融海嘯慘賠數千萬,成為股災大戶的失敗經驗,更讓他悟出一套「穩健帶一點積極」的選股法則,進場前仔細評估,抓住一到二支自己熟悉的個股徹底研究,在合理的價位下進場一搏。進場後,運用長線布局核心持股,適時獲利了結或認賠停損。
在對的時機買下對的房產,侯昌明目前手上擁有一棟內湖增值強的房子,為了不讓銀行多賺到,一直都是本利一起攤還,拚命工作,酬勞漸高,只要手邊有多出一些餘錢就去還,「投資房地產的金額占所得十分之一,算起來,壓力並不很大。」他篤定的說。
侯昌明如是說
1.不要拿「老本」進場,設定停利、停損點,只投資自己了解的公司。
2.理財並不是只看賺賠,還必須知道問題在哪裡,而「記帳」就是可以達到效果。
3.記帳應該連一塊錢都要記起來,持之以恆,消費若過頭就進行檢討、預防,避免重蹈覆轍。
4.每晚一定上網或看報,掌握各種財經訊息,理財不是一、二天,要持續關心。
5.過濾購物資訊,家族總動員,進攻低價促銷的商店。
6.理財路上最怕愛面子,殺傷力不可小覷,累積金錢才是人生目標!
7.初嘗甜頭,股市新手暈船。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站起來。
8.以前的苦日子當作是人生功課,因為窮過,才知道賺錢理財的重要。
9.固守「老本」,投資資金必須是扣掉生活開銷、存款,否則一旦大跌,很可能連正常生活都賠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