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下輩子,請你一定要記得,帶著慈悲的心,當你行走過的路,要留下一盞燈火,讓苦難的眾生找到回家的路。」
「如果有下輩子,請你一定要記得,帶著慈悲的心,當你行走過的路,要留下一盞燈火,讓苦難的眾生找到回家的路。」
「如果有下輩子,請你一定要記得,帶著慈悲的心,當你行走過的路,要留下一盞燈火,讓苦難的眾生找到回家的路。」
這是滿濟法師〈如果有下輩子〉一文的結語。這句話使我想到十年前(時間過得真快!)他出版的《修行筆記》中的另一句話:「曾經閃在心底的一念善念,這點餘光,會讓你靈性重獲淨化和救贖。」
兩句都強調「善念」,十年前,這善念做為餘光,說的是「讓你靈性重獲淨化和救贖」;十年後,這善念起於慈悲心,做為燈火,說的是要「讓苦難的眾生找到回家的路」。
無論是餘光或者是燈火,都需要自性,自性是能源,這能源使人生充滿力量,也充滿希望,無論自照或照人,心慈眼慧,自然會活出一條活路來,活自己,也活他人,最後自他無分,塵盡光生,照破山河。
我讀滿濟法師這本散文集《到了這裡 你還要去哪裡》所收五十九篇小品,心中充滿平靜的喜悅,這五十九篇小品篇篇佛心、論佛法,是一個佛門法師日課所見,因為是日課,順手拈來都在日常生活中,所以佛心即日常,佛法在人間,讀來如話家常,動人十分。而更可貴的是,滿濟法師善用生活中的見聞、故事,直指生命真諦。他寫日常,寫生,也寫死。本書〈生死迷藏〉一文,以「生死像一場躲貓貓的迷藏」開筆,結於「原來我們都在玩捉迷藏呀」,一語道破生死的迷障,人間的生老病死,讓我們執著、害怕,讓我們貪戀、迷惘,都只因我們「遮掩雙眼」因而無法面對。這篇文章透過兒童時期玩捉迷藏遊戲的故事,喻生離與死別,究執念迷亂,透徹明白,凡人都能解得。這些故事來自人間、來自生活,有真實的血淚,有刀割的悲傷,有進退兩難、有不捨萬端,故事中的角色輾轉於無常的折磨之間,最後發現這折磨不是來自無常,而是目為五色所盲,耳為五音所聾,心為五欲所蔽,忘掉了轉身回頭,放下就能快樂,簡單就能富足。
滿濟法師的文筆維持著早年的清暢,可讀好讀也吸引人讀,十年前我讀他的《修行筆記》,說他的文字「就像山風吹過,海雨打過,白雲飄過,月光灑過,都簡單俐落,不著痕跡;卻能指引我們更寬廣乃至無寬廣無界限無止境的十方,容我們琢磨、體會、面對。」十年後的今天,在《到了這裡 你還要去哪裡》這本書中,依然篇篇可見,那是一顆自在的心,自在地寫、自在地活,也自在地走、自在地臥。與十年前不同的是,十年後的這些文字還指向自在的開悟,開心的開悟。
以下這段文字,讓我感動:
我看見開悟,是在街道上看見四肢殘缺的朋友對我微笑;我看見開悟,是聽見無量的母親在廚房裡切切煮煮的鍋爐呼呼聲;我看見開悟,是在菩薩的叢林道場,無數的年輕學僧,削落三千髮絲,換上緇衣,學習過去諸佛,願意為眾生奉獻所有……。
在苦海中看見笑容,在生活中看見歡喜,在度化眾生中看見自在。這或許是滿濟法師這本新著《到了這裡 你還要去哪裡》所要指出的光的所在吧!是這樣的開心,我們才能珍惜呼吸間的生命;是這樣的自在,我們才能活出一個發光發熱的人生;是這樣的開悟,我們的這輩子和下輩子才有了連結,即使為狗為牛,生生世世,都大悲無畏。
感謝滿濟法師讓我成為《到了這裡 你還要去哪裡》為出版前的幸運讀者,讓我在閱讀本書書稿的過程中接受無數的啟發和開示。
本書中的每個篇章,都如山間的明月,可以照映我們這輩子不能不走的叢林小徑,迎接下輩子的光明坦途;也像沙漠中的星空,可以指點我們這輩子的艱苦陷溺,指向下輩子的自在自如。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