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教育部舉辦一○二年青年政策論壇,昨天在台北科技大學進行北區論壇,兩百多名大專院校青年齊聚一堂,上午由台北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于國華針對學用落差發表演說,並和學生進行討論。于國華說,高等教育普及化,讓「自願失業者」增加;過去有如生產線般培育人才的方式,已經趕不上社會變遷的腳步。
于國華表示,學用落差不能直接等於教育問題。他直指,許多大學生畢業後不願做比較低階的工作,只好去念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後,更不想做低階的工作,又去念博士班,高等教育普及化,反而讓「自願失業者」增加。
于國華指出,過去大學培育人才就像生產線般,社會上需要醫師,大學就成立醫學系,畢業後送到醫院看診;當社會上需要電機工程師,大學電機系就生產出許多工程師。但隨著社會變遷速度愈來愈快,工業時代生產線般的邏輯,已經無法應付人才培育需求。
于國華說,人類平均壽命一直延長,下一代年輕人退休年齡將不斷往後。假如從二十五歲邁入職場到七十五歲才退休,年輕人必須思考,有什麼工作可以持續五十年都能保持興趣與競爭力,且足以換取謀生所得。
于國華也告訴現場學生,創新時代下每個人至少得擁有二十種興趣,網路上一段影片、報紙上一篇文章,都是容易取得的學習資源。關鍵在學習者心中必須存有問題與學習動機。
清大化學系研究所學生陳祥生表示,他大學畢業的時候發現所學不足以應付工作需求,因此才念研究所,但念完研究所後又發現,所學不符合產業需要,因此畢業後決定要出國當交換學生。
高師大地理系學生羅皓元說,因為現在升學管道太暢通,雖然做黑手打模一個月有四、五萬元,但身邊同學都認為升學較重要,並覺得那是「國中畢業」做的工作,而不願意「低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