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歷史上有名的政治人物,一定要提到王安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時也發起著名的變法改革,史稱「王安石變法」(亦稱「熙寧變法」),主要目的是想改善國家財政、增加國庫收入的稅收制度。但是卻引起了變法派與保守派之間的衝突,也就是為人所熟知的「新舊黨爭」。
當時的王安石抱持著強烈的決心,執意要變法,他對於保守派,也說出了一句流傳到現在的三不足論:「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旨在破除保守派的守舊觀念,以及扼要的展現他的改革意志。雖然最後變法失敗,但是他勇於創新、不懼改變的精神,足以讓我們效法。
而在當時也有一位人物,就是我們也熟知的北宋文豪蘇軾、蘇東坡,他雖被認為偏向舊黨,但是他同時支持要改革弊端,只是他反對王安石躁進的改革步伐,以及舊黨對於變法的全然拒絕。所以他受到新舊兩黨的排斥,導致他在政治路上走得很坎坷,儘管蘇軾有著雄心壯志,卻無用武之地。
是不幸也是幸,因為蘇軾的仕途不順,我們才有幸可以欣賞到他留傳後世的許多好文章。蘇軾常遭貶謫到偏遠的地方,閒時無事可做,因此有很多的時間,可以縱情山水,借景在文章上,抒發他對於人生的體認,他的詩文讀來特別的放曠,就如同帶領著我們翱翔於天際之中。
在他被貶謫為黃州團練副使時,創作了〈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寫出了人世間的變化萬端,就算是時代的傑出人物,也會隨著時間洪流而消逝的自然定律。
而在《赤壁賦》中,蘇軾又寫出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的抱憾,以及自尋出路的自在豪情。
雖不能在政治上有所發揮,蘇軾依然能夠寄情於山水之間。
反觀現在的政治人物,有哪一位政策的執行者,能夠像王安石有如此的魄力與清廉,勇於推動改革,決心無比堅定;而失去舞台的政治人物,又有哪一位可像蘇軾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豁達,同時,也為後世留下一些東西?
縱觀古今的政治人物,對照起來,不禁令人感嘆,之間的差別與層次竟如此之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