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澎湖訊】中研院研究員臧振華說,從民國九十五年截至目前,研究團隊在澎湖地區已完成十一處敏感區調查,發現目標物七十四處,經過驗證、辨識十一艘沉船,其中四艘文化部列為「水下遺址」,對水下文化資產保存具指標性意義。
臧振華表示,澎湖海域有很多沉船,過去沒有受到妥善保護,有一些東西甚至被潛水人員或文物採集者盜撈,對文化資產是一大損失,中研院希望未來持續調查工作,並透過國家法律加以保護。
研究團隊在澎湖海域發現十一處沉船標的物,包括四艘清代中國船隻、一艘十九世紀英國船、五艘日本船,及一處更新世晚期動物化石。文化部列冊追蹤的四艘沉船,分別為載有大量磚瓦青瓷的清代木船、英國十九世紀S.S.Bokhara商輪、日軍「廣丙艦」、日軍運輸艦「山藤丸」。
「二○一三水下考古成果展」彙集文資局歷年來投入水下考古文化資產保存的成果,昨天起在澎湖生活博物館展出五大主題:「水下文化資產重要性」、「什麼是水下考古」、「台灣水下考古的意義與發展」、「台灣水下考古的成果」、「水下文化資產再利用」,讓民眾認識水下考古工作及當地沉船文史,展到十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