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幸蕙/《群樹之歌》(散文)/九歌出版社 1979年初版/2006年重排新版
圖/應鳳凰
陳幸蕙/《群樹之歌》(散文)/九歌出版社 1979年初版/2006年重排新版
圖/應鳳凰
《群樹之歌》是陳幸蕙第一本散文創作。此前出版的《閒情逸趣》是明清小品文「賞析及選注」,且與他人共同完成,遂未當成其第一本正式出版品,雖然它更能顯示作者出身背景──台大中文系學士、碩士,曾任教北一女、國防管理學院文史系。
陳幸蕙籍貫漢口市,一九五三年在台中出生。碩士論文題目:「《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研究」(一九八二年台大出版中心),從古典明清小品到晚清小說,豐饒的中文系資源與養分,加上勤懇寫作,成就她以後數量可觀的各類創作。正像孫如陵書序所言:既有正規的訓練,也有痛苦的磨練。創作之外又編了不少選集,最突出的是一九八四到一九八八,每年為爾雅主編一冊《文學批評選》。這讓戰後文壇首次連續五年出現「文學批評年選」,在當代文學尚未進入學術體制的年代,實在功德無量。
二○○六年此書重印新版。作家五十多歲重讀自己「第一本書」的心情是怎樣呢?雖然歲月痕跡難免,作者說:「三十年後的我,仍不減當年抒情、浪漫、積極、熱情的陽光風格」(新版序),心境正是:「一路走來,始終陽光。」《群樹之歌》顧名思義是植物的頌歌,透過寫作人的移情與直觀,花草樹木人格化之後,無不積極正面,且「栩栩欲活,饒有詩意」。
其實書名並不能涵蓋全書的內容。陳幸蕙此書除了寫樹,也寫花草;除了植物也寫動物、石頭,寫種種香味,賞析詩詞。前半部除了「群樹之歌」九篇,更有「群羽之歌」(寫鳥類),以及「群光譜」「群芳譜」(寫花)──樹只是六類當中一類而已。
為一本寫「花鳥樹木、日月星辰、人情故事」的散文集選一個合適書名本來不容易,作者早年寫作態度都是非常嚴肅的,她說:寫作不能光憑興趣,「必須透過嚴格的自律和經年累月地不斷筆耕」。原來三十年陽光風格是這樣走出來的,要將平凡事物寫出新意,果真不是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