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本》第一回,批書人呼應「一把辛酸淚」而有批語云:「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淚,哭成此書。壬午除夕,書未成,芹以淚盡而逝。余嘗哭芹,淚亦殆盡。每意覓青埂峰再問石兄,奈不遇癩頭和尚,何悵悵!今而後,唯願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書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於九泉矣!甲午八日淚筆。」
這是一條被稱為「淚筆」的著名批語。其中指出曹雪芹在壬午除夕過世,而曹雪芹的好友敦誠在《四松堂集》裡,保留著一首輓詩:「四十年華付杳冥」,至於張宜泉有〈傷芹溪居士〉,詩末註明曹雪芹「年未五十而卒」。由於曹家是在雍正五年底被抄家的,因此推算《紅樓夢》的作者那時約十多歲,約略親見曹家繁華。
「淚筆」中還有「唯願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書何本」,是不太通順的句子。紅學家趙同認為:「『本』字不通,是錯字。可能是『幸』字,或是『成』字。因為『成』字草寫也像『本』字。」而且在靖藏本裡,『何』字寫作「有」字,因此這句話也可能是「是書有成」的訛誤。
脂硯齋原本的意思應該是,如果這本書有幸能寫成,或因而流傳後世,我二人雖於九泉之下,亦堪告慰。
此外,這一條「淚筆」中「一芹一脂」在靖藏本裡寫作「一脂一芹」,看似差不多的寫法,卻引起了紅學家俞平伯的注意。事實上,將脂硯齋的位置放在作者曹雪芹之前,可以解讀的空間變得很大。
這部書在還未確定書名之前,曾經有過許多名稱,包括:《風月寶鑑》、《金陵十二釵》、《石頭記》等等。甲戌本裡有一句話:「至脂硯甲戌再評,仍作石頭記。」曹雪芹曾建議書名取為《金陵十二釵》,然而最後定名為《石頭記》的卻是脂硯齋。是故「脂先芹後」也可解釋為,在敘事權力上,脂硯齋極可能大於曹雪芹。
「淚筆」批語中最重要的一句話還在於「書未成,芹以淚盡而逝」,這說明脂硯齋在有意無意間指陳該書的作者是曹雪芹的事實;在同一回裡,另有批語云:「若云雪芹批閱增刪,然則開卷至此這一篇楔子又係誰撰?足見作者之筆,狡猾之甚!」則脂硯齋處處暗示讀者,撥開文本煙雲模糊處,就能看見作者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