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完全證悟三界諸相的智慧,隨眾生的心性欲願,而所做的佛事,也不曾暫停,經文接著說:
「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
種種性,指一切眾生心著而不離的佛性;種種行,指其人所作;種種憶想分別,指眾生的妄情迷見。如來因應這些眾生的心性、欲願,以因緣、譬喻等說法,此工作未曾暫停。那是佛陀為使一切眾生,生諸善根,而做的大慈悲行。
如是說,久遠本佛救濟、愛念我等眾生大慈悲的佛意,須臾不止,自無始的久遠前,到無終的永劫,都常住不滅。經上又說:「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釋尊在此表明,修菩薩道,而得久遠的壽命。
此常住不滅本佛的化導,在本品做為現滅的利益而示現。現滅,指示現滅度、示現涅槃。即:在印度誕生的釋迦牟尼佛,實為久遠實成的常住本佛,此本佛乃金剛不壞、常住不滅的妙體,為濟度眾生,而假示滅度。
如來為什麼要假示滅度呢?若如來常住在世而不滅度,則我等眾生對如來習以為常,不植善根,沉迷五欲,憍恣而生倦怠,對如來不起難遇之想、恭敬之心,因此欲慈愍、救護、濟度我等,如來假示滅度。經上說:
「然今非實滅度,而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憶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感,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
此為「現滅」的佛意,也是在警惕大眾「本佛」難遇。薄德之人,指惡多善少、罪深福淺的人。這種人經過漫長的歲月,或許會看見本佛,但也可能看不到,因此愈生難遇之想,起戀慕之念,渴仰本佛而激發信仰,乃至發心植諸善根。所以,本佛雖常住不滅,但為濟度眾生,慈悲至極,而示現入滅。以上結束〈壽量品〉之法說段。(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