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最近有篇消費調查的文章〈年收千萬日圓世代的憂鬱〉,頗具深意。
日經訪問了一千七百人,六成多覺得為年老後必要花費的儲蓄仍不足夠,現在不得不節省開支;家裡還有小孩在念書的也擔心教育費問題,即便年收千萬日圓(約台幣三百萬元)仍對未來感到不安。一家四口的家庭,有近五成的人覺得年收入要上一千五百萬日圓才能過得比較寬裕。
日本如此,有更多不確定性的台灣是否該參考日本的例子,開始節儉度日?
年收入千萬日圓的家庭,主要經濟來源者,開始提升其他技能、學各種語言、不單只是存錢,也改用其他理財工具(投資外匯或基金)、諮詢理財規畫師、把家中用不著的資產變現、減少外食次數、不用智慧型手機、不買報紙改看電子報、改穿平價衣、換國產車、太太開始兼差……可以開源又節流的方式。
多數人都知道台灣正邁向老齡化社會,現有的退休制度,可能也撐不到六年級生或七年級生退休的時候。
勞委會擬出了高齡勞動參與政策,不排除將退休年齡從六十五歲拉高到六十七歲,並鼓勵企業再設計職務,以因應老齡化社會到來。
延後退休年齡可以解決問題嗎?如果私人企業的福利跟軍公教人員的差距依舊相同,對一般勞工而言早退或晚退有多大差別?而且,最基本的,如果台灣的工作環境沒有改變(工時一樣長,責任制沒有加班費可領),誰會想這般辛苦的工作到六十七歲?
與其被動等著被政府剝皮,不如參考日本年收千萬日圓的家庭的做法,提升自己的技能、開源節流,讓自己的未來不憂鬱才是王道。
艾琳(台北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