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底,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喬治城大學的演說上,宣示美國將採取「積極大膽的行動」,來降低排碳汙染、對抗全球暖化,並希望能擔負全球打擊碳排放的領頭羊角色。對於這樣的決心,我們當然是抱持樂觀其成的態度。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對於減少能源使用、降低碳排放這樣的議題,很多人抱持悲觀的態度,認為如果要遵循這些限制,將會嚴重打擊經濟的發展,而這是我們無法承擔的結果。但事實上,我相信事情絕非如此。
歐巴馬總統在演講內容中說得好:「過去我們限制塑膠裡的致癌化學物質和汽車含鉛燃料時,塑膠工業和石油工業並沒有因此而消失。化學家發明了更好的替代物。當我們逐漸淘汰會破壞臭氧層的氟氯碳化物時,冰箱、冷氣機和除臭劑並沒有因此消亡。人們知道如何在降低對環境破壞的情況下,做出更好的產品。」
當人們在思考該如何朝向節能減碳、保護環境的目標前進時,會需要更多的新技術、新的生產線,也因此會有更多相關的產業、公司和從業人員隨之受惠。不可否認,某些產業會因此衰退或沒落,但會有其他的產業因而崛起,整體經濟向上的趨勢是不變的。
基於上述的道理,我對於全球經濟的長期發展,始終抱持著樂觀的態度。不過在這個樂觀的大前提下,也有重要的原則要留意。就是千萬不要輕易去判斷特定產業的發展趨勢,因而押寶投資特定產業或公司(舉例來說,為了替代能源議題就押寶投資太陽能面板)。
為什麼這麼說呢?舉個例子說明,大家便明瞭了。航空業剛開始發展時,大家都看好並認定,飛機必然是未來人類重要的交通工具(事實上也沒錯)。在最興盛的時期,據說全球飛機製造商有數百家之多,而如今能存活下來的贏家,僅剩寥寥幾家。這說明了一個產業或許能長期存在,但誰會是產業裡長期留存下來的好企業,卻不易掌握。
因此,我們應該對長期抱持樂觀態度,可是也千萬不要忘了投資需要分散的重要原則。簡單來說,就是讓我們的投資跟全球的景氣連結,充分地投資在全球各個主要的產業上,市場的機制自然會替我們汰弱留強,讓我們的投資留在經過市場檢驗的贏家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