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力颱風來襲前一天,傳統市場菜價齊漲,大家還是搶作一團,許多攤位已空。
看看標價牌,平時每台斤四、五十元的高麗菜、大白菜、小黃瓜都近百元。青椒、花椰菜、番薯葉也都漲一倍以上。較少變動的紅蘿蔔、南瓜、馬鈴薯都不見了。
家庭主婦一面感嘆菜價太離譜,一面還是搶著買。菜販則一臉委曲,強調菜漲不是他們的錯,理由是「成本增加」,批得貴當然賣得貴。
問題是颱風還未登台,這些菜早己採收,菜色已失蒼翠,顯然是庫存貨,進貨時還是平時價格,怎會「批得貴賣得貴」?
更扯的是好幾天前已在架上的苦瓜、黃瓜、冬瓜,也沒「長大」,也沒「增重」,一夜之間也漲了近一倍,菜販還辯得理直氣壯。
每次菜漲價,官員總以「市場機制」、「供需原則」、「成本因素」為業者辯護,還要消費者「抵制自保」。其實明顯是商人炒作,趁機哄抬。
颱風菜價漲似成定型,但官員反應總是慢半拍,無論是保護消費者的消保官查價,或是調節農產品的農委會官員,總在菜價鬧得沸沸揚揚,消費者早已荷包失血,才慢吞吞查價、釋出庫存蔬果調節市場。
當然消費者也有責任,「聞風就見雨」,以這次颱風為例,不但傳統市場被搶一空,連豆芽、豆干都買不到。
超市也十架九空,剩下都是皺巴巴的劣品,連土司、麵包、餅干都不例外,平常賣不掉的都賣光,怎不助長商人哄抬?
唯有大家覺醒,消費者要有節制,不搶購,不囤積,才不會讓業者有機可乘。
下次颱風前不妨來一次「示範演出」,看看商人的詭計是否得逞!
莆田客(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