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讀了這首《終南望餘雪》,才知祖詠其人,盛唐詩人也。西元七二四年,祖詠到長安赴考,試題〈終南望餘雪〉,按慣例,要作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詩。
祖詠坐在考場裡,眺望終南山北還沒融盡的餘雪,他想我這外來人都感到身心寒冷,百姓貧寒交迫,豈不更冷?一念及此,一氣呵成完詩。
主考官重申考試要求。祖詠覺得題中意義已寫盡,再說便囉嗦了。這意味放棄了本次考試。
有人堅持原則,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祖詠不是,貧病交加,何其落魄!
好作品不愁不見光,開元十二年,祖詠被破格錄取。主考官認為詠雪佳作頗多,論及詩作的深度和對人民的關切度,該算祖詠這首。
這讓人想到了兩件事:
一、當下的應試作文,受著條條框框的束縛。祖詠敢冒險打破常規,勇氣可嘉。他的做法放在現實社會,怕只能冷冷說不現實了。
二、當今文壇,作品以長短論質量,畫蛇添足硬湊著,實際無病呻吟,也見不到時代的矛盾,只是玩文字遊戲。祖詠不長篇大論,為一句好詩而冥思苦想,往往出高質。文學還是以立意高低和韻味悠長來定品質高下,而關心民生疾苦是作家所應具備的素質。這一點完全可以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