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鋌」、「挺」音同形近,常有人不求甚解,把「『鋌』而走險」誤寫成「『挺』而走險」。
根據《左傳‧文公十七年》記載,晉靈公對鄭國有所不滿,因而不見鄭伯,鄭國無奈不平之餘,只好寫信表明心跡,其中提到小國與大國相處,大國若有德望,小國必然事之;大國若德望全無,小國就會像鹿受到攻擊一般,亡命之急,哪有選擇的餘地?只能往危險的地方逃命。原文是:「小國之事大國也,德,則其人也;不德,則其鹿也。『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鋌」字,音「ㄊㄧㄥˇ」,原意為疾走,也就是走得很快,「鋌而走險」用來形容無路可走時,採取冒險行動或不正當行為;而「挺」則有撐直、勉強支撐等意思。既然「鋌而走險」是指被環境所迫而做出冒險越軌的事,所以當用「鋌」而非「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