敨,閩南音tnau,國語音ㄊㄡˇ,是方言詞,把包捲的東西或打結解開叫敨。
既是方言,字又很冷僻,所以許多人不識,在字書上也多不錄,只有《集韻.←韻》載:「敨,展也。他口切,上厚透。」
展是解開束縛,因此有些地區,包括閩南語地區,便把解開、疏通、吐氣等叫敨。
例如出門到旅舍,把行李打開,叫「敨行李」;其餘如打開棉被叫「敨被」、解開繩子叫「敨索仔」。甚至引申更廣,如碰上好運,叫「運途真敨」;陰溝不通,叫「水溝無敨」等等。
台灣社會打下了一個緊緊的大結,關心國事的人士惄然心憂,各自提議「敨結」的意見,但願這些獻策之中「有一路敨」(台諺,指有一條出路可以解決問題。)正是:「願君此地攻文字,如煉仙家九轉丹。」早日投仙丹「敨索仔」,好讓國人「敨大氣(大大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