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廖洪標一九五五年進入廣東石灣陶藝工廠工作,直到一九九七年退休。數十年的時間,廖洪標除為工廠生產大量陶藝品,空閒時潛心思考個人的藝術創作。對廖洪標而言,「藝術第一、經濟第二」,他說:「藝術不僅得以呈現美的形象,更不能忽視其內在蘊含的真與善。」
廖洪標說,中國藝術重寫意,強調精神的世界,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所謂真,是現實世界上的外貌、表象;善,是作品能有良善、道德的影響;美,則是形式美、造型美、心情美與內在美。」
「人之初,性本善。」廖洪標認為,「人性本善」是他創作的理念之一,但「善」這抽象概念,要如何表現在靜態的陶塑中呢?他想到「以寫實為基礎,寫意為表徵」,像在〈釋迦牟尼坐像〉,他運用水往下流動的意象,讓水洗滌雜念、洗清塵俗,回歸最初的本性─善。
針對表現人性重要的「慈悲心」,廖洪標立即聯想到觀世音菩薩。為了打造與眾不同的觀音像,廖洪標構思長達八年,終於在退休前完成〈觀自在菩薩〉。他有意拋開工筆畫般的精雕細琢,而是採用透明釉,表現衣服、飄帶淺綠色絲綢的質感,增加衣紋線條的流暢,並彰顯出觀音溫柔端莊、清麗典雅的氣質。
「作為一個有心為陶瓷藝術工作的人,堅持的是創作好作品,追求的是藝術無止盡;創作不是為了賺錢,作品賣多少錢與我無關,但要對得起自己的藝術良知!」廖洪標用緩緩又堅定地語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