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琛綜合外電報導】《愛因斯坦文集》中文版出版問世近四十年,可望再版。該文集(套裝共三冊)收錄了愛因斯坦關於自然科學哲學問題和一般自然科學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論述,內容主要是他的文章、講稿和通信,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愛因斯坦對於佛教的評論與推崇。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一八七九至一九五五年),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創立「相對論」,發表了三百多篇科學論文、一百五十多篇非科學作品,被譽為「現代物理學之父」,是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時代》雜誌二十世紀百大人物。
關於宗教,愛因斯坦說:「科學沒有宗教就像瘸子,宗教沒有科學就像瞎子」、「人生終極的領域,只能在宗教中才能找到答案」。他認為,未來的宗教將是一種「宇宙宗教情感」(cosmic religion feeling),超越人格化的神,遠離一切教條和神學。這種宗教,建立在包括自然和精神兩方面的實踐與體驗而產生的宗教觀念之上,「佛教符合這種特徵」。
他的名言—「空間、時間和物質,是人類認識的錯覺」,這符合了《金剛經》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圓覺經》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永嘉大師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的義理旨趣。
愛因斯坦思維敏捷、思路深邃廣泛,他曾研究過佛教《大藏經》、《易經》,他知道科學是有局限的,在他的日記裡曾三次提到《易經》。「如果世界上有一種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它的觀點,這就是佛教。」「我不是一名宗教徒,但我願成為一名佛教徒。」愛因斯坦在自傳中這樣表明。
愛因斯坦是和平主義者,為人和藹友善,謙虛幽默卻特立獨行,廣受尊崇。他還是素食主義者,他認為「素食者的人生態度,是出自極單純的生理上的平衡狀態,因此對於人類的理想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