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傳承第二代 印度教最高 無神論最低

人間社記者觀雋綜合外電報導 |2013.07.04
1223觀看次
字級

【人間社記者觀雋綜合外電報導】將美好信仰世代相傳,是對子孫和社會最大的祝福!根據美國最新民意調查顯示,印度教家庭的世代信仰保留率最高,無神論的世代信仰流失率最高。另,有專家認為宗教信仰受遺傳基因影響的理論,遭到反駁。

據美國喬治城大學「使徒應用研究中心」(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 in the Apostolate,簡稱CARA)最新調查顯示,在二十多個主要宗教中,印度教家庭的第二代信仰保留率最高,占八成四,其次是猶太教徒和伊斯蘭教教徒七成六、摩門教七成、天主教六成八。

在基督教派中,浸信會信徒的保留率最高,占六成;其次是路德宗五成九、五旬節教派五成。耶和華見證人、公理會、聖潔運動成員保留率最低,依次為三成七、三成七、三成二。

有趣的是,無神論的第二代信仰流失率最高。很多生長在無神論家庭的人,在成年後放棄無神論,而改信其它宗教。在近一千四百名受調者中,有四百三十二人自稱在無神論家庭長大,只有一百三十一人自認為是無神論者。換言之,僅有約三成出身於無神論家庭的成人,成為無神論者。

信仰基因理論 遭反駁

信仰是天生的?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NCI)分子遺傳學家丁哈默(Dean Hamer)稱,他透過對二千多份DNA取樣的比較,並向所有提供DNA樣本的自願者進行問卷調查,發現「VMAT2」(突觸囊泡單胺轉運體,控制人類大腦主管情緒變化的化學物質),是決定一個人信仰宗教程度的關鍵,尤其是雙胞胎中具有這種基因的人,則更容易持有某種宗教信仰。丁哈默博士還出版《上帝基因:探討我們的基因與生俱來就存有信念》(The God Gene: How Faith Is Hardwired Into Our Genes),闡述這項新發現。

關於所謂「信仰基因」的理論,宗教界質疑,如果存在這種基因,那就違背了最基本的信仰原則—「精神層面的啟迪不是透過大腦的刺激,而是在經歷神聖的轉變後才能成就」。

英國牛津大學曼斯菲爾德學院(Mansfield College)牧師沃爾特‧休斯頓(Walter Huston)也反駁說:「宗教信仰不僅與一個人的本能、素質有關聯,還涉及與社會、傳統、性格等多項因素,僅靠遺傳基因就想解釋所有的問題,實在令人難以信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