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司法阮長林洋港辭世,藍綠政治人物同表哀悼。「阿港伯」遠離政壇十七年,恐怕很多人都會有同樣疑問,是怎樣的人格典型,讓政壇後輩對他有如此多的感念?
林洋港和李登輝都是蔣經國「崔台青」的代表性人物,兩人卻是不同典型。相較於受日本文化影響多一些的李登輝,林洋港更「草地」、更儒家一點,相信「修齊治平」的價值。
「不忮不求」是林洋港從政晚期常掛在嘴邊的名言,這四字出自《詩經》邶風‧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意思是不貪得無厭、不使用伎倆、不強求的人怎麼會做出不好的事情?而當時林洋港自己對這四個字的解釋是:不強求、不拒絕。
林洋港「成也不忮不求、敗也不忮不求」,他堅持「不忮不求」、「候選而不競選」的行事風格,註定要在民主轉型的過程中敗下陣來,即便曾經距離大位僅一步之遙,卻始終無緣。
大位雖不能以智取,但有道無術的「阿港伯」終究無法成為「聖之時者」。而他留給世人的,是存在於夙昔的典型,包括喝酒的「表面張力」、甚有魅力的「台灣國語」,還有他那始終掛在臉上的憨憨笑容。
相對於一些宣稱「如何如何…便退出政壇」而始終不退的政治人物,「阿港伯」重然諾,退出政壇便銷聲匿跡,不再露面,真正做到不忮不求,是性情中人。
蕭萬長談「微笑的十個力量」,其中第六個力量是「無欲」,他說無欲是一種不屈不求的態度;無欲者不忮不求,無欲則剛,自然身心滿足,隨時發出微笑。」這不正是形容林洋港嗎?
政壇另一位「無欲則剛」的是吳伯雄。當初他爭取參選台灣省長,甚至說出「就算只剩阿里山,也要選到底」的豪語。但時不我與,黯然退讓,之後除了擔任過國民黨主席,淡出政治。
然而,滔滔歷史不曾疏忽吳伯雄。他以在野之身奔走兩岸,為文化、宗教、經濟交流奉獻心力,完成許多成就。不再追求宦途的他,因對佛教的虔誠和熱愛,投身推動人間佛教,貢獻良多。
吳伯雄常說自己信佛,待人可能比較溫和;但他也說,學佛的人也有金剛之怒。但私底下,大家看到的吳伯雄,是個喜歡開玩笑的笑面佛。他生性如此,看淡政治之後,無欲則剛,更是如此。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於一九九八年推選吳伯雄為會長,他認同佛光會的理念,更推崇星雲大師弘揚佛法、廣度眾生的慈悲胸懷,凡佛光山、佛光會舉辦的公益活動,都可看見他身著佛光會的招牌背心,臉上堆滿笑容、神采奕奕的參與。
吳伯雄縱橫政壇數十年,無論在朝在野,皆因謙恭溫厚、幽默風趣的處世哲學,廣結善緣。卸下公職後的心得是:「凡事心安理得,但求問心無愧。現在無官一身輕,可以投入更多時間、精力在佛光會,協助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的理念,將佛法推廣至世界每一個角落。」
這位笑面佛,正是蕭萬長「無欲則剛,身心滿足,隨時發出微笑」的典型。(系列六)